说一说自己的故事  [转载]
ccpp      2020-9-11
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16-1006341-1.shtml
原作:喵呜_眠
时间:2014-06-0912:48:05


  作为天涯资深看客一枚的眠其实很久之前就想提笔在莲蓬唠嗑了,但是看了太多沉底的贴子,一直没敢。后来鼓起勇气写下了老宅的故事(有兴趣可以去考古下,标题是《家住老宅》),没写多少就因为要搬新家,又要忙着结婚的事情而就此搁笔,实在是颇为遗憾,今天忙里偷闲,阿眠我就继续来唠嗑,这次818眠自己的故事。
  开场白结束,第一个故事开始:
  我曾经写下过老宅的故事,却没细说老宅的来历,老宅可不简单,是浙东学派有名的万氏子孙所建。或许是骨子里流淌着文人的骨血,我很爱书,不但爱看,而且很珍惜,不用的东西给我丢掉没关系,但是书不行,每一本我都会包好书皮,看完后整齐的放书柜里或者装箱,绝不假他人之手。这个故事,就是跟书有关。
  眠爹常跟朋友吹嘘,别家小孩子还在读拼音摇头晃脑背《春晓》的时候,他闺女已经会抱着一本文言文的书煞有其事的解释了。这话有点水分在里头,但是阿眠我的确很早就开始啃文言文了,最早的一本是《千字文》。我读小学那会儿社会上还不那么注重国学,小学生学的大多是古诗,文言文也只是节选,热爱啃文言文,在别人看来,爱好有点古怪。从眠爹那里得到这本书是在一个暑假,书的来历已经不可考,眠爹淘书的渠道太多,大概自己都忘了。印象中,它是老物件了,哪个书局出版已经没有了记忆,只记得它竖版排版,左翻页的中国传统的装订方式,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本薄薄的书里,夹着好几张纸,笔者用整齐的小楷给千字文做出了注释,这些注释是白话文,某些字眼对当时的我来说,也是颇为艰涩的。那时候我很多繁体字还不认识,每当遇见看不懂的字,我就去找爸爸,可惜眠爹工作很忙,不是每次找他都能得到答案,很多时候我只能在那儿拿着书对着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对照。这本书已经转手过太多次了,里头夹着的注释已经不齐,遇见没注释的部分我就会很急,一直反复的在脑海里推敲那些字眼。那晚就是这样,对着书本挣扎了好久,在眠妈的勒令之下才上了床,却依然因为挂心书本无法好好的入睡。就在辗转反侧中,我迷迷糊糊的听到了一声叹息,一个男声在我耳边响起:孺子不可教也。我当时很想挣扎着起来反驳,但是好像被鬼压床一般,眼睛无法睁开,全身仿佛被重物压制一般一动也不能动。然后,那个男声用平板的口气在那里解释千字文的意思,听着听着,眠就很惊讶,这个声音所说的,和在注释上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有些甚至解释的更仔细,把缺失的部分也补足了。我就这样闭着眼睛,竖起耳朵听着解释,听着听着就进入了梦乡。
  早上一起床,我连洗脸刷牙都顾不着,拿起书本就看了起来。之前我曾经仔细的把每一张注释都用回形针别在对应的那一页上,昨晚的那个声音跟这些注释都能一一对上。它为我补足了缺失的部分,还用平实的口语把白话文的注释给我解释了一遍,像是给我单独上了一堂课一般。
  后来我把这件事跟家人说起,却被他们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给科学解释了一把。可是我一直都觉得,这个声音大概就是这本书最早的主人,他也许是一个和我一样爱书的人,也许是个认真的学堂里的先生,对我连这本启蒙的读物都看不懂觉得恨铁不成钢,才来给我上课吧。
评论




2楼  楼主    ccpp      2020-9-11 16:08:34
嗷呜,貌似没什么人看。但是还是想继续说。
  眠小时候,每当暑假寒假,眠会被爸妈丢到外公外婆家。眠外公外婆家和眠家老宅有个相通之处,就是门前的路以前都是一条河,外公外婆家这条被填埋的河在后门,路比老宅的路要窄,其实外公外婆家的河道更宽,只是另一边的一部分已经造起了楼房,但是奇怪的是,这片小区,当时也没什么人入住。小时候,家里的长辈闲谈时也曾经提起过不少这条河上发生过的他们亲眼看到或者不曾亲眼看到的事。外婆总叮嘱我们几个孩子,晚上如果没大人带着,千万不要一个人到后门外去,可是小孩子总有逆反心理,于是那晚就遇见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
  那时候,空调还未普及,甚至电风扇都算是比较奢侈的家电,闷热无风的晚上,几个年纪比较小的哥哥姐姐们喜欢拖着竹躺椅跑去天井露天睡,那晚也是一样,吃了晚饭后大家都赖在天井不愿意回房间了,一个表哥拿出了5块钱,很豪气的说请大家吃棒冰,正处於急于证明自己的年纪的我就自告奋勇去买棒冰。那一刻,我把外婆的叮嘱放在了脑后,为了棒冰,为了证明自己,我就这么傻乎乎的跑了出去。
  后门外的小马路过了晚饭时间就鲜少有行人了,这在一个市中心地段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记忆中,这条小路的路灯似乎永远那么昏黄,无论换多少次,那灯光永远照不出太远,一个人走在昏暗的路灯下,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
  “滴答,滴答,沙~~沙~~”不知何时,我的背后开始有个声音跟着我,似乎是一个人在用艰难的步履向前挪动,伴随着水龙头滴水的声音。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想起来舅舅嬷嬷们曾经跟我说起过的故事,我的步子越来越急,那个脚步声也总是跟随着我的节奏发生着变化,不紧不慢的跟着我。慢慢的,又多了一个声音,“呵,呵”仿佛一个人用已闭塞的喉咙在努力的呼气,声音越来越近,那呼出的气似乎已经吹到了我的后脑勺和脖子,可是平时两分钟就能走到的小卖部却一直还是很遥远的在另一头。我似乎一直在原地!!!!
  “哇啊!!!”年幼的我被吓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就在我坐下的那一刻,那个声音却消失了。不晓得过了多久,循着哭声找来的舅舅抱起了已经哭的直打嗝的我,狠狠的拍了我的屁股一下,把吓坏了的我抱回了家。
  被吓坏的我在路上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我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外公外婆,被外公狠狠的用拐杖敲了脑袋,不由分说地拖着去了一个不认识的老奶奶家里,喝了一碗很恶心的灰水,还拿回了一包奇怪的草药,被丢进木桶泡的发皱了才被捞出来。从那以后,一直到老宅拆掉之前,我再也没敢在天黑以后一个人去后门外。
  一直到外婆已经年迈,我也已经上了高中,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外婆还会敲我的头。那时候我才知道,外公外婆家后门外的河,不像我家老宅外的小河那么平静,这里船来船往非常的繁忙,事故也多,不少死在这条河里的人,会在天黑后出没,或许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死了,或许是人们说的找替身,或许是其他不知名的原因。总之了解这条路过去的人,从来不会在天黑后走过这里,宁可绕路,当时对面的小区,也没人愿意买。
  现在,老宅早已经成了变电所,原来对面的小区现在也住满了人,并面临拆迁。外地人口的涌入,老人们的逝去,城里那些老街巷的故事已经消逝于时间。不知道那条小路上,故人们是否还会找夜间经过的人搭讪。


3楼  楼主    ccpp      2020-9-11 16:08:53
清明节去扫墓是每年每户人家必定要做的事情,同时也算是每一年每座城市的一场盛事。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清明节前后,阿眠相当无语的一件事情。
  本人的工作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轮到班哪怕大年三十也得蹲在办公室,所以今年的清明节,轮到上班的我还是乖乖的蹲在办公室上班,按时下班回家。在这里不得不说我的新婚老公是个奇葩,买的新房居然是在去宁波最大最老的公墓的必经之路上。虽然说小区是在国道线边上,离新城区不远,而且新近开通的地铁也会路过,交通便利,但是一想到离公墓不远,我就很想家暴。
  那天下班,我一如既往的骑公共自行车到回家的155公交车离我单位最近的那个站,车上的人不多,想来既有清明节有开通扫墓专线的缘故,也有清明节放假大家都不用上班的缘故。城乡公交末班车很早,算了算时间,已经是末班车前的一趟了,看样子也不可能在天黑前回到家了,我也就自暴自弃得拿出手机看起了小说,不急于一时嘛。
  这时候,一个声音在我耳边问:现在几点?想着与人方便于己方便,我看了看手机就回答:快6点了。一路上除了开头两站有人按铃下车,几乎没有在站点停过。眼看着离家不远了,天也完全黑了。这时候这个声音又问我:现在几点?我又回答:6点15分了。这时我抬头看了下窗外,发现问我的人就坐在另一边靠窗的位置,映在窗户上的是一个一头长发,穿着连衣裙的姑娘。清明节的时候天还挺冷的,我在心里默默腹诽了下只要风度不要温度不可取啊,就继续低头看小说。没多久,报站提示离我家就只有一站路了,我就打算把手机收起来,这时候,坐在对面的女孩又问我:现在几点。我看了下手机就收了起来,顺口回答:6点20分了,我到家了,再见啊。等我收好手机,把脸从手机屏幕挪开扭过头想跟她道别的时候,冷汗一下子流了下来。
  整辆公交车只有我一个人和司机师傅,车上没有其他人。再转头看了下车窗,只有我的脸映在上面,根本没其他人的影像。这时司机师傅回过头来对着我笑:你一路报时,终于到家了啊,放假还上班真辛苦,再见啊,我也是快下班了。看来师傅以为是我跟他在打招呼。
  不知道这位跟我同车的姑娘是不久前刚入住公墓的“新住户”还是跟着扫墓公交回家探亲的“老住户”,但是我想她一定没门禁吧……不明白她到底是独自坐车有些无聊或者是急于回去想知道时间,总之,亲爱的,你吓了我一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