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鬼故事
ccpp      2020-3-1
原作:锡麟
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16-1695709-1.shtml


  我老家豫南信阳的,现在回去的少了,也没听说有什么灵异事件了。我的老家,在信阳的丘陵地区,没有山,但再往南几十里,就有山了,山高林密,是发生鬼故事的好地方。以前我在老家的时候,听我姑爹讲过一些他自己亲历的鬼故事。我姑爹也去世二十年了。我姑爹这个人很厚道,很少讲虚妄的话,他讲的这些故事基本都是他亲历的事,应该可信度很高。尽管我本人几乎从来没见过一个鬼,但是仍然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以免散失。还有些故事,是周边其他的人经历的,也是可信度比较高的,偶尔穿插讲讲。有些事并不涉及鬼,只是比较奇特,也会在这个帖子里讲。楼主现在比较忙,讲得可能慢一些,但一定会努力更,看官勿怪,可以等养肥了再看。

  这个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80年代初或者中期的样子。我姑爹50多岁的时候,在南边低山地区“打猫”,也就是捉黄鼠狼,剥皮卖钱。至于为什么叫打猫,我也不清楚。具体的做法就是在田埂上用铁锨铲下一块带草的梯形泥块,大约20多斤重的样子,这样铲下的泥土块就在田埂上留下一个缺口,然后用绳子把泥土块吊起来,上面一根横杆挂在缺口两侧,绳子下面钉在一个小木桩上,然后拴一个黄色的青蛙在上面。就这样的一个机关,下在黄鼠狼必经之路上,如果黄鼠狼晚上出来觅食,嘴叼住青蛙一拉,机关就下来了,把黄鼠狼砸在里面了。干这个活得有两个本事:一个是能看得出来黄鼠狼的觅食路线,大概是观察爪印之类的,这个是行当里的不传之密;第二是得胆子大,因为这个机关的地点必须偏僻,不能经常有人走;还得晚上天快黑的时候下机关,早了被人发现了;第二天天不亮就得把所有的机关给收起来,因为天亮了别人都起来了,黄鼠狼又骚气大,如果别人发现了把黄鼠狼起走了,就白忙了。以上是背景。
  话说有次凌晨又去收机关,还没开始收呢,走着走着发现后面跟着一个人,很高,黑色的,天黑也没看见头脸什么的。当时也没想到是鬼什么的,就想着这谁是想来收我的机关的。就停下来不走了,结果一不走,那个人也不走了。僵持了一会儿,想着也不是办法,就朝那人走过去,那人一看朝他走,也退走了。然后我姑爹就回头了,走不远回头一看,那人又跟过来了,他就又去赶,那人再退走,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一直保持一定距离。结果我姑爹也发现不对劲了,就在那里站住了,抽烟,那人也不走。等了一会儿,鸡叫了,鸡一叫,那家伙开始慢慢变矮,然后就消失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真是遇到鬼了,但是也没特别害怕,还是把机关都收了才回去。
评论
  楼主  ccpp:ddd  2020-3-15 22:47:49  评论




楼主    ccpp        2020-3-1 23:55:34
再说一个,跟这个故事相关的,算是个笑话。那时候我们那边不少人在南边低山地区“打猫”,一般都是借住在当地村民家。80年代初,刚刚分田到户,温饱基本可以解决,但是没有副业,挣不到钱。打猫就是个很好的营生了,可以挣到钱。而且打猫都是冬天里搞,利用农闲。被借住的村民看到从北方来的侉子打猫挣钱,就让自己家的孩子跟着学,借住在别人家,自然不好拒绝。就让跟着学,开始也不传授怎么看黄鼠狼觅食路线,到田野里,先挖一块儿用来做机关的泥土块,让孩子背着,专往人口稠密的地方走,走到一个地方,说这里可以下机关,刚挖两铁锨,然后说“不行,你看,那边有人。”让那孩子背着继续找地方,如此三番,背个泥块走了好几里路,孩子不耐烦了,把泥土块一扔,不学了。哈哈,奸计得逞。我姑爹应该不会这样做的,我印象中他一直是个好人,小时候最喜欢他来,也喜欢去他家做客。


楼主    ccpp        2020-3-1 23:56:04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比较早,是解放前了。那时候信阳的部分地方还属于湖北,我们那边大概属于湖北最北边了;那时候去省城就是去武汉,叫赶汉口。我们那边到汉口直线距离大约200公里,负重而行,再加上汉口停留时间,大约需要十几天一个来回。那时候我姑爹还年轻,经常往返汉口做点儿小生意;什么生意呢?就是把当地的一些土特产连挑带扛的送到汉口去,再在那边买些工业品带回来;比如在老家用实木打个柜子,里面可能还塞点儿干粮和其他待卖品什么的,两个人抬着步行到武汉去卖。这种生意一般十几个青壮年人一起来回,因为我们那边到汉口,要过很多大山,路上不太平,避免被打劫。有个说法“到了大悟不用问,大山都走净。”就是到大悟,才没什么山了,而且那个山是大别山,以前闹过革命的,可见有多不平静。一路上有店住店,没店农家借宿,甚至风餐露宿都有可能。
  话说有一次,路过一个镇甸,还好,有旅店。乡镇旅店,基本上就在乡野了,这个旅店也不例外,背后是一片很大的坟地。夏天的晚上,我姑爹睡不着,就起床纳凉,朝旅店后看了一眼,就看见上坟地上到处是鬼火,大的如车轮,小的也像碗口大小,在坟地上相互追逐,正看着,一个大的带着几个小的鬼火,都快到窗户前面来了。我姑爹也没说他后来怎么做的,只是看他说的时候,感觉他当时并不是很惊恐。
  其实鬼火现在早有解释,并不是灵异事件了。大概那时候殡葬条件差,埋得浅,维护的也不到位,夏天里很多磷化物容易暴露出来,在空气中自燃,风一吹,相互追逐的效果就出来了。


楼主    ccpp        2020-3-1 23:57:23
说一个和赶汉口有关的掌故,那时候赶汉口,是舍不得穿布鞋的,长途走路就穿草鞋。一般出发的时候会自己带几双,但是来回上千里,肯定是不够的。沿途经过大山的时候,山脚下就有卖草鞋的,那个草鞋有个俗名,叫“隔山撂”。据说是做草鞋的比较奸,里面有些筋是故意切断一点儿的,这样穿上刚好可以从这个山脚走道下个山脚下,到那边就得扔,那边刚好就又有个卖草鞋的。我们那边方言,撂就是扔的意思,所以取名叫隔山撂。

接下来的几个故事,和我姑爹没啥关系了,也不是灵异事件,而是当地的豪侠故事,或者叫豪强比较合适。时间从清末到民国,发生在豫南或者说是鄂北(当时属于湖北)大地上的故事。


  我们那边有个独行大盗,绰号叫“玉猴子”,玉是姓,不过不是这个玉,为了避免泄漏隐私,就叫玉猴子吧,当地人可能有人听说过。玉猴子是我奶奶娘家的本家,一个庄的远亲。这个玉猴子功夫不错,开始做独行盗的时候,还比较谨慎。日本鬼子进中国,1938年的时候入侵到信阳,当地的官员就都跑了,这时候土匪就起来了,玉猴子大概胆子也大了。后来日本人势力减弱的时候,当地基层政府就恢复了,开始清算土匪,玉猴子也在被清算之列。他得到风声,先跑了,就跑到南边的山区。
  跑到山区之后,寄住在当地一个村民家。住下来不久就发现当地的保长总去他家,做为一个逃亡人员,很关心这个事情。和主家聊天的时候就问,说总看到保长来你家,你们关系很好吧?主家口打唉声,就说“唉,哪里是很好啊,保长看着我老婆长得漂亮,我们家当地势力又弱,一直来占便宜呢。”玉猴子听了也没吭声。过几天打扮成一个掏黄鳝的,拿着黄鳝沟在保长门口的沟里掏黄鳝,然后到保长家借口水喝,就把家里的情况观察了一下。
  当天晚上,玉猴子拿着家伙,从保长家屋顶,揭开房顶,从上面就下去了,把保长一家屠尽。然后再从揭开的屋顶出去,再把屋顶修复,走了。第二天有人看到保长家迟迟不开门,喊门不应,就把门撞开了,发现保长全家都死在了床上。
  后来警察来调查,开始看门窗紧闭,仔细搜查,才发现屋顶的破绽。但是貌似没有走访摸排,反正没调查出结果,就不了了之了。当时玉猴子的主家回来跟玉猴子说这个事情的时候,玉猴子表现的无动于衷的样子,说“那人也该死。”可能因为这样,也没人怀疑他。后来风声小了,玉猴子回来了,那主家又来回访他,他才告知保长一家是他杀的,不知道主人家当时听到这个是怎么个震惊法。


楼主    ccpp        2020-3-1 23:57:39
说个和这个故事有关的。当时和玉猴子同时的,还有个李猴子,李猴子也不姓李,和我同姓,避免泄漏隐私,姑且称李猴子。他就住在我们邻村,前年回去还看到他儿子,年纪很大了。李猴子比玉猴子功夫稍弱,和玉猴子是好朋友,不过没听说过他干过什么豪侠的事情,只是死的比较奇特。李猴子死的时候都解放了,解放后这些人都是被镇压对象了,无地可逃,就逃到南边山区,不过不是寄住在别人家,直接落草为寇了,在当地做一个独行剪径的强盗。最后一次打劫的时候,正值蓠秧(音译,就是用一个特殊的耙子,来锄掉秧田里的杂草)时节。当时不知道怎么就被当地村民给发现了,很多人一起追赶他,他还拿着手枪,追赶他的人不避枪弹,赶上他用秧耙子把他打死了。这个人死亡和李闯王有些像,一个死于秧耙子,一个死于锄头,虎落平阳的感觉,不过算不上英雄末路了。


楼主    ccpp        2020-3-1 23:57:54
下面这个事故,也是我们家附近一个村庄的。主人公和我同姓,名忘记了,字治平,和我同辈,就叫他治平兄吧。治平兄的儿子我见过,不知道还在不在世,如果活着应该80多了,叫济民,和我父亲关系不错。治平兄年轻的时候,在当地算豪强,家里也比较有钱。1938年的时候,日本鬼子打到我们那里,政府的人跑了,土匪就起来了。这时候有一股土匪,大队长姓钱,纠结一帮人打家劫舍,打劫老百姓,也袭击小股的军队,还打击过日本鬼子。
  一次,这伙土匪袭击了鬼子,还抢了日本鬼子的东洋马。然后土匪里的一个小头目骑着东洋马去治平兄家索要税款,也叫保护费吧。治平兄虽然比较厉害,但是还是识时务的,和他爸爸一起招待了这个小头目,还喝了点儿酒。吃完饭回去的时候,小头目大概有些兴奋,加上可能喝多了,催着东洋马就跑。结果背在背后的枪托撞在了枣树上了,断了。损坏枪支可是大事,小头目怕不好交差,就编了个谎话,回去跟大队长说,治平他们父子不肯交税款,还把他揍了一顿,把他枪托都打断了,还辱骂大队长。大队长怒了,把治平兄父子抓来,一顿胖揍。
  后来水清了,基层政府官员回来了,清算土匪,不知道那个大队长怎么没事,只是土匪解散了。一天晚上,治平兄摸到大队长门口,把大队长两道门都锁起来,放火了。再拿把刀守在门口,如果有人出来就砍死。这样,就把大队长一家灭门了。


楼主    ccpp        2020-3-1 23:58:13
治平兄灭大队长全家之后,不知道怎么逃脱了法律惩处,直到解放,被定为恶霸,才被镇压。这种情况下,他儿子济民可想而知,日子比较悲惨了,被人欺负了几十年。直到毛去世,这时候济民兄生了儿子了,起名叫天亮,就是天终于亮了,哈哈。
  这个治平兄,确实是个豪杰。这次事情之前,他和另外的人过节,有次趁着那人在别人家赴宴,埋伏在门外。那人起身敬酒的时候,把他射杀。射杀之后死者的叔叔,站起来大喊,说我知道你是谁,不要明人不要做暗事,结果他一枪又把人家叔叔给干掉了。当时有人怀疑是我爷爷干的,死者的遗孤女儿就告我爷爷。当时就把我爷爷抓起来了,治平兄出来说,这事我干的,不关别人的事。我爷爷就解脱了,我爷爷这人当时据说力气很大,人应该很厚道,至少不歹毒,后面会简单说一下他的事情。
  这个事情,后来不知道怎么治平兄也逃脱了法律制裁。想起来那时候治安确实乱,而且腐败。这种事情干了,居然能平安无事。


楼主    ccpp        2020-3-1 23:58:33
这个故事也发生在民国时期,发生在我们相邻村庄,这个自然村只有三两户人家。这家男主人经常在外面赌博,和自己本家的两个侄子一起赌,他侄子和他们不在一个村子,住在距离大约5公里外的另外的村子。不知道这人就和他侄子闹矛盾了,好像矛盾还比较大。
  有天晚上这人和老婆、孩子在家睡觉的时候,听着屋顶有动静。感觉不对,就从房子里出来了,溜到了厕所里。这时候,有人就立马跟到厕所,一刀劈到天灵盖上了,当场就死了,然后凶手就走了。然后这人老婆就听到屋后有人说话,是他两个侄子和杀手的对话,两个侄子要求把这人老婆孩子也杀死,杀手不愿意,说只收了一个人的钱,而且也没说要灭门。死者老婆听到这话自然是腿如筛糠了,不过人还是很冷静,等了一会儿,听到外面没动静了,就悄悄开门出来,不敢直腰,和自己儿子爬行到隔壁的大村子,她儿子才七八岁。爬到隔壁大村子的一个大地主家,叫开门,有人保护了,才安全了。
  这妇人姓耿,娘家还有些势力。就联合娘家,并取得这边大地主的支持,上告到县城。县官可能收到贿赂还是什么了,开始还想和稀泥,这妇人一口咬定,一定要偿命。最后他侄子兄弟被判死罪。据说执行死刑的方式比较奇特,把他兄弟俩面对面埋到土里,只露出头,然后用牛拉着耙(一种耘田工具,重的木头做成长方形的框子,下面有两排很钝的铁钉)把这两兄弟给耙死的,两兄弟看到牛来着耙来的时候,吓得直闭眼。
  对于这个死刑方法存疑,原因一是因为据说活埋人到胸部以上的时候,人很容窒息而死;二是这个死刑方法从来都没出现过古代的任何刑法中,没有过这样历史记录,何况都到民国了,文明多了,不至于这样执行死刑,倒是像私刑。
  这个故事里的那个七八岁的孩子后来我见过,是我父亲很要好的朋友,如果活着现在应该有九十岁了;这人很讲义气。


楼主    ccpp        2020-3-1 23:58:47
还是民国时期,故事就发生在隔壁那个小村庄的隔壁,也是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更小,只有两户人家。一家是故事的主人公家,主人公名字不太清楚了,字好像是兴叟。另外一家是外来户,姓宋,就叫老宋吧,老宋的小孙子是我小学同学。
  兴叟是个猛人,除了种田之外,还干点儿副业,副业是什么呢?贩木仓。兵荒马乱,枪是个抢手货。我们那边离南边大山区大约40公里的样子,山区以前闹革命的,后来红军走了,做枪的手艺留下来了,就有造木仓的窝点。兴叟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出发,到南边山区买木仓,回来的时候挑8支木仓,赶到鸡叫前到家。农村冬天没有电,大约8点钟就夜深人静了,鸡叫大约5点钟,鸡叫后就有人起床了,所以必须鸡叫前到家。来回加交易时间大约9个小时,步行80公里,后面还负重,可见这人脚程有多快。就这样一直贩木仓,赚了不少钱。
  转眼到了1938年,日本鬼子来了,土匪也起来了,就有人瞄上了兴叟家。兴叟呢,也知道不太平,雇了几个打手,都是本地人,算是护院加兄弟。这护院当中有一个是我父亲的很要好的朋友(是我父亲不多的朋友之一,但不是前面故事的那个)。兴叟可能和宋姓邻居关系不太好,那个邻居就充当了土匪的眼线。
  一天晚上,土匪来了,一百多个土匪,直接把村子包围了,喊兴叟出来答话。兴叟自知不保,就让几个护院加兄弟先跑。几个兄弟出来没走门,直接扒墙头跑了,跑的时候就听见人说:“别开枪,不是这个。”然后兴叟接着就出来了。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端着长矛,腰上插着驳壳枪,还背着一支长枪。然后直接从院子里纵上门楼,上去的时候门楼的屋檐角上埋伏了一个土匪,看见兴叟跳上来的时候,吓得站了起来,被兴叟的长矛直接扎上了。
  兴叟扔掉长矛,拿出驳壳枪先对门楼前面可能藏人的地方打了一圈,然后就跳下去了,这时候还听到有人说;“不是这个。”这个人可能是想放兴叟一马了。就这样,兴叟就逃出去了。逃出村外,可能觉得逃出包围圈了,就放松警惕,直着腰跑了。没想到村外还有散岗,看见有人跑来,放了一枪,击中兴叟的肚子。兴叟自忖难逃,跳到井里,自杀了。
  兴叟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不知道是因为这事受了刺激还是怎么,后来精神不太正常,不知道结婚还是没结婚来着,就死了,没有后代。虽然没有灭门,也算灭门了,一代强人,就此烟消云散。


楼主    ccpp        2020-3-2 0:00:05
我们那边有个家族,到这一代,和我是同学,就叫他李同学吧。口口相传,可以追溯到上面第五代,当然上溯第五代的信息就很少了。李同学的五世祖兄弟几个不知道了,就知道有个兄弟是义和团的,早期义和团传播是公开的。据说经常有义和团的大师兄背着王八盖子过来,传授“神术”,土话叫“硬肚”,也就是刀枪不入吧。不知道王八盖子是做什么用的,只是说很大。我们那边按理说没有很大的鳖类,可能是外地传入的海龟的盖子吧。你想,一个内陆地方,能见到10斤的鳖就算大的了,见到海龟盖子还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后来义和团被镇压了,我同学这个五世祖就被抓了,据说处决的很惨,大卸八块。我们老家有一处孤坟,据说就是这个人的。接下来讲他的四世祖的,信息就多一些了。

  到李同学的四世祖,姓名还是没有传下来,有兄弟两个,姑且叫李大和李二吧。李大和李二都比较有钱,尤其是李大,是个场面人。先说李二,李二喜好赌博,经常去家附近有个小街上去赌博,赌友中有个也有个兄弟二人,姓马,就叫马大和马二吧。马氏兄弟赌技不佳,输了李二不少钱,欠着不还,有些想赖账的意思。李二看见马氏弟兄就要,要不到就有些骂骂咧咧的。有次看见马氏弟兄又骂,马氏弟兄赔笑道:“李二哥,别骂了,今天还你钱,到我们家喝两杯,你看,买着肉呢。”李二一看,果不其然,马氏弟兄拎着肉呢,就跟着去了。结果一进门,马氏弟兄把门一关,把李二按在地上一顿胖揍。揍的有多厉害呢,从马家到我们村大约有2公里,硬是走不回去,爬回去的。爬回去就跟大哥哭诉,说马氏弟兄欺负人,整整揍了他一百棒槌,还有三地锥(一种和地窝子配套的舂米工具,把米舂成米粉),还说“回去告诉你哥,这三地锥是拿回家接你哥的。”这是戏语了,以前一般大人走亲戚,亲戚会给点儿小零食,拿回家接孩子。马氏弟兄估计没有这么幽默,李二可能想拿这话激怒他哥,让他哥为他报仇。

  果然,李大被激怒了,在祠堂竖起幡,放炮聚众。这是当时的一种信号,竖幡放炮,族人中看到信号后,纷纷拿到武器聚集到李大家。李大把情况一说,众族人起哄不怕事大,一致要求和马家械斗。李大被族人再激一下,下不了台了,于是杀猪宰羊,招待族人,准备械斗;其中有个准备项目非常残忍不人道。由于这种械斗一般在两个家族之间进行,一般几百人参与,这种规模的械斗,死人是难免的了,为了避免在械斗后吃不起官司,参与械斗的家族就得准备几个人,这几个人一般是有残疾的,孤寡的,这些人被称为“送菜的”,俗称“菜料”,注意不是菜鸟。准备干什么呢?就是看械斗后对方死了多少人,死了几个这边就把菜料砍倒几个,补偿差额,当然需要给菜料家属一定补偿。打官司的时候就说对方死几个,这边死几个,两边相等,互不赔偿,官司就容易打,当时是民国时期,农村地区司法落后,当官的只想把官司两边家产压榨干净,对公平是不在乎的。就这样准备好了,双方人马拉到两村之间,隔冲对峙,当然不立马就打,先派人谈判。谈判的人还没回来,这边好事的人就准备点炮(土炮,一种前部填药的前膛炮)。李大当然也不希望打起来,只希望通过气势压倒马氏弟兄,让马氏弟兄赔礼道歉赔偿,毕竟械斗起来,以后吃官司,基本也就倾家荡产了。所以李大就趴到炮口上,阻止点炮。后面的详情传说的不详细了,反正没打起来,马氏弟兄所在的家族毕竟是小家族,估计屈服了吧,毕竟赔偿相对打官司还是个小数目。李同学四世祖传说就这么多,接下来讲他爷爷这一代人的故事。


楼主    ccpp        2020-3-2 0:01:14
李同学爷爷这一代,兄弟四个,名字分别是田、地、冲、堰,出于对长辈尊重,就叫田公、地公、冲公和堰公吧。田公是老大,田公这个人能力不错,其他的也都好,就是有个缺点,吝啬。吝啬的人一般容易攒钱,所以家里从民国到解放后,家里都比较富裕。但田公花钱相当吝啬,别人都得不到他的好处,所以等儿子大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说媒,结果大儿子就光棍了,二儿子后来入赘到其他地方,好歹算留了后。田公不仅对别人吝啬,对自己也吝啬,他们家虽然富裕,但经常也吃不饱饭,有次他们家吃南瓜粥,敞开吃。一般人吃太饱会吃得弯不下腰,田公大儿子是吃的直了脖子,也就是脖子都不能弯,低下头南瓜粥就会从喉咙里漾出来。

  田公的二弟,地公这个人性子硬,说话冲。民国的时候,由于家里有兄弟四个,就经常被征兵,于是就被他爸爸安排去当兵。那时候当兵不比和平时期,经常参加战斗,农村人当然没什么觉悟,于是经常当逃兵。地公有次当逃兵的时候被抓了回去,据说被打的吐屎,估计是胆打破了吧,黄色的胆汁从嘴里吐出来。后来本来还要活埋的,在挖坑的时间碰到我们那边有个人,刚好在所在部队的师部当参谋,就保下来了。地公兵当的这么三心二意,虽然保住了性命,自然也混不出什么名堂。到解放后,地公终于不用当兵了,但是也没有结婚成家,单身了一辈子。地公去世的时候已经是80年代末了,这时候田公和冲公已经于80年代初去世了,兄弟中只有堰公尚在。堰公和地公关系非常不好,地公去世前不能自己做饭了,没有饭吃,小辈们有想给地公送点儿饭吃的,堰公都不允许。地公挨饿期间,我母亲去给他送了次吃的,地公这人一辈子性子硬,我母亲送吃的时候,居然说了软话,感激不尽。

  堰公是老四,也是个能力比较强的人。有两个老婆,注意,这是解放后。为什么会有两个老婆呢?堰公有个叔伯弟兄,叫雨公,雨公这人老实,老实到什么程度呢?雨公结婚的时候还是解放前,结婚的时候,雨公只有16岁,是个小孩。我们那边有个规矩,就是新郎迎亲的时候,女方会用托盘端过来两碟菜、一壶酒,这时候新郎应该象征性的吃两筷子,然后放一块银元放托盘上。迎亲走的时候,雨公的父母就给了他一块银元,然后交代好流程和注意事项。迎亲回来的时候,雨公又把一块银元交给了他妈,说想着吃两筷子就给一块银元,没舍得吃,也就没给银元,老实如此。这样的情况,雨公夫妻感情也可想而知了,于是雨公老婆就和堰公私通,后来59年,雨公饿死了,雨公老婆就正大光明的跟着堰公了。堰公自己有老婆,和雨公老婆没领证,但是一起生了小孩。

  雨公老婆和前夫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后来又和堰公生了一个儿子。再加上堰公和本妻生的两个儿子,这样堰公也有四个儿子了。四个儿子中,雨公的儿子排行最大。堰公这个家族有个特点,就是不利于女性。堰公的女儿身体都很不好,孙女辈也有身体不好的。堰公的四个儿媳妇,除了雨公儿子的那个,其他三个都在五十几岁之前就去世了,早逝的甚至不到三十岁。如果说女儿身体不好是基因问题,儿媳妇这个事情,就很难说是基因问题了。如果说有其他原因,可能就是他们家儿媳妇在他们家生活的可能不开心。他们家儿子都很强势,对媳妇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哪怕儿媳妇性子好,能力强,也在家里抬不起头,这可能会影响儿媳妇的心理健康,继而引起生理健康。如果说有灵异,那可能就是堰公的坟地可能有些问题。堰公的坟地就在他儿子家门口不远,头朝儿子家门,脚下不远是一条村道,看着不像是个好风水,不知道当时怎么会选择埋那里的。

 堰公的儿子这代,兄弟四个,真正属于堰公的儿子实际上只要三个,就叫阿二、阿三、阿四吧。阿二性格很强势,能力也不错的,当过村支书。阿二没有当村支书时候,本来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很看不惯老支书纵容手下贪污浪费。后来阿二当支书的时候,开会到中午,散会后阿二骑上自行车就回家吃饭了,这样坚持了不到一年,坚持不住了。阿二手段比较高,不让属下贪污,但是都自己贪污了,名声还不如老支书,当了差不多十年支书的时候,村民们受不了了,联合起来控告,阿二的村支书生涯到此结束。

  阿三这个人性格、能力和阿二差不多,区别就是阿三没有机会做村干部,老婆死得更早,二十多岁就死了,留下三个孩子。阿三本来是堰公和雨公老婆的儿子,阿三老婆去世后,就把堰公的本妻请到自己家里,当自己亲妈看待,帮自己看小孩。阿三这个人没有出过什么远门,没有出去打过工,在农村里干些生意,开过养鸡场,还在村里水电等杂活,以强人自居。奇怪的是阿三做了这么多年生意,似乎没有攒着钱,到现在也没有自建或购买一栋像样的房子,别人给阿三儿子介绍女朋友,谈婚论嫁的时候,让阿三买房子,阿三不同意,坚持要在养鸡场里的房子里娶儿媳妇,当然没谈拢,告吹了。就这样,阿三的两个儿子现在都三十多了,还没有女朋友。人们都说,阿三以强人自居,不肯变化,不适应时势,害了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