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hgc141216
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16-1701460-1.shtml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信则有,不信则无。
秦岭以南,汉中方向这一带有号称小江南别名,虽然没有关中平原那么一马平川,但山高水深林子密却是独有的,陕南,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上有汉中鱼米之乡,邻近四川天府之国,背靠秦岭大山脉,道路纵横水路发达,中国又黄河与长江,我想汉江也必不可少,虽然汉江的水流量比不上前两者,但水质清澈却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也有发威的时候,98年洪水,一条汉江淹安康。
汉江两岸群山连绵,在民国时期,均有大量外地人员迁移而来,到了抗战时期,为了躲避兵灾战火迁移到这里的人更多了,可以说陕南百分之40的人均为早先迁移而来繁衍生息。当然数字并不是很准确,如果有陕南的人,可以回家问问自己的父母问问邻里之间的老人,看看他们会不会知道祖籍是从哪里来的。
迁移到陕南的人多为避世躲祸,想过无欲无争的日子,从60年代到80年代,群山深处都有安家落户的影子,那时候养的活人,一家人十几口,超生了也无所谓,到了后来国家施行计划生育,但对这些人来说无所谓,那个年代计划生育这个部门是非常凶残的,他们对人性把握的很清楚,发现谁家超生了就会上门罚款,交不起罚款就抱走孩子,并且遇到反抗的会直接抄家。每个乡村寨子都有他们发展的线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举报。那个年代还没有禁枪,农家里有一两把火枪是稀松平常的时事。
有的孕妇怀孕七八个月了,被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强行拖拉拽打,让到医院流产。有些农家人被整急眼了,取出火枪对着人就放,20mm口径的火枪,一大把绿豆大小的钢珠少说也有上百颗,扳机一响,枪口前十五米内变成筛子。
早年开垦土地,有的挖着挖着就挖出了坟地,也有的挖到了大坑,这种坑基本上里面的骨架少说十来具。挖到了一把火烧了,烧成灰,再把土填回去。
家里有火枪的农户,胆子没几个小的,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为了家人天王老子都不怕。那时候有少许土匪,这类人不比平原土匪强,他们普遍受过伤,要么活命的理念不同,钻林子躺河都是家常便饭,这类人一般不动老林子里的人,他们更多的目标是坝边上的,原因很简单,老林子里的农户和他们算是邻居,见面了也不会害怕,饿了上门还能混饱肚子,但不敢惹,农户家虽然不怕土匪,但是会防备。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干起来的。
我大伯早年当兵,在西藏做工兵,深挖洞,精通爆破,地质勘探。早年还没退伍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影响了他的一生。时至今日,老家宅子里堂屋的墙上还贴着很多副画,正中央是十大元帅,在下面一点就是各种狗狗的画报,品种齐全,这些画报早年很难买到,一般卖的都是寓意富贵之类的或者生肖再或者就是民族英雄之类的画报。你没有看错,我小时候一直不知道为啥帖这么多狗狗的画报,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早年大伯没退伍之前,一直在西藏做工兵,一次执行任务,一个人骑马赶往另一个驻地时,路上遇到了狼群,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那个年代的狼群远不是现在的狼群,那个时候狼群数量多,狼的体型较大,这与自然环境有关,70年代到80年代,满山的野物,豹子下山,野猪害人,毁庄稼的兔子,那个时候需要用药去毒才勉强保住庄稼,现在呢?
我大伯说,群狼从远处追他,天麻麻黑,但看的清很多黑影在移动,他骑的马惊了,马是非常具备灵性的物种,当收到危险信号和威胁时,它会本能的往它认为安全的地方跑,但往往是跑不掉的。高原上的土地并不是一马平川,也会凹凸不平,我大伯控制不住马,缰绳都快拉断了,只能保证不从马背上坠下地。当马失控脱离了大路,就已经被判了死刑,但事情往往到绝境才会有转机,这种转机并不是谁都会有的,与运气有关,与时机有关,与命运有关。
一群狗出现了,天太黑只能清晰的听到犬吠,数量很多。大伯控制好马以后就抽出手电去观察,那时候装电池的手电根本照射不到多远,也没看清楚个大概,就听见短兵相接的声音了,先是犬吠,接着就是惨叫,听不清是狗的还是狼的,大伯把枪指向天空,开了几枪,希望枪声能震慑一下狼群,然而这个时候只能听见个别犬吠声了,狗群基本全军覆没。但狼群没有追大伯而是继续围剿狗群,大伯也乘机走上大路跑掉了。
这件事非常非常真实,真实到他养了一辈子狗,在我们当地,很多凶猛的狗从来不咬他,即便是疯狗也会绕着他走。
大伯认为,狗救了他一命,他退伍转业后,从单位退休了,就一直养狗,用自己的退休金养狗,每个礼拜都会去菜市场采购各种肉类喂狗。
大伯从来不迷信,这是他作为一个军人的信仰,可以说他见过的一些东西,我这辈子也不会见到。
退伍转业后,被分配到地质队,我从他口中没有听到任何关于工作的事情,即便是当兵时的事情也没有对我们这些亲人说过,唯一说过的事情就是狗救了他这件事情。
他喜欢手电,他感觉如果夜晚能有一个光亮非常强大的手电就非常非常的好,他走的时候还拿着我们常用的强光手电看了又看。
很多遗憾.....
我这个年纪很尴尬,80末期90初期,同样和我相同年龄段的人全国多不胜数,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这一代人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也差不多是最后的一匹与农村还有挂钩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我们出生到长到20岁这期间,农村中的一些老人们就在这个时间段安详的走了。
要知道,他们这些老人中有很多会你想象不到的东西,或许你听过,或许你没见过,但它们就在曾经的时光里存在过。
我90年出生的人,在我懂事的时候我们村还有很多人没有搬走,老家农村在山里面,五六岁刚明白事的时候就跟着村子里的小伙伴满山跑,那时候山上野物多,最多的就属兔子,锦鸡了,野鸡都没人怎么吃,同样你会问野猪啊狼啊什么的没有吗?对,还真没有,那时候,家家户户最少都是两条狗,基本不栓的,满山的跑,也没人放夹子或者毒药,因为兔子糟蹋庄稼还不是很厉害,野猪就不同了,但当时大型一点的野物都退到高山去了,什么是高山,意思就是海拔较高的,例如海拔两千多米的云雾山,还有更高的更大的秦岭山脉,多数都遁入秦岭了,但凡靠近人烟的地方偶尔出现那么几只是很正常,其他的都多为小型野物。
而且那个时候还没有禁枪,家家户户只有当家的还建在都会有一两把火枪用来打猎,晚上11点半就可以听到山里面枪响声了。
我懂事的时候是94年,在我之前的年代里,还有很多的有趣事情发生着。
我奶奶年轻的时候是村里生产队的会计,她并不识字,只会认钱,乘法口诀八十多岁了还倒背如流,这并不是陈赞她有多厉害,而是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态,一个生产队会计,不识字,只会算加减乘除,即便公社不存在了,大集体不存在了,生产队不存在了,即使她开始昏昏沉沉的了,你一旦在她耳边说个简单的乘法,她都会迅速的说出答案。
这是多么讽刺!她以前讲过,她从家里到生产队开会要走20里路,下午吃完饭就要动身了,开完会天都黑了,所以每次开会都会带火把,这些火把可不是你在电视里面见到的那种,电视里面的火把布条啊、油啊,都是奢侈!她们那个年代一般都是用竹子做火把,竹子都是大量准备好了的,在用不起手电的年代这些都是生活必备品,我见过2次那种火把,后来就再也没见到了,因为已经普及了手电筒。
她带三个火把才能赶回家,这期间还不能走慢了,慢了火把就会灭,灭了就会出事。
我不是危言耸听,六几年的时候野物很多的,我们那里方言叫做“豹儿口”这个词如今不会再出现了,它曾经只出现在老人们的口中,“豹儿口”就是豹子,也叫大嘴巴。为啥这么称呼呢?豹子最很大,那时候称呼这些野物都是土名字,哪有什么金钱豹啊,黑豹啊之类的称呼。小地方都没听过,还没普及到哪里去。
除了豹子,还有就是狼了,狼这个东西在我们那里是比较少见的,就算是六几年,老人们说的最多的还是豹子,豹子胆子大,比狼胆子大多了。由于那个时候经常打枪,狼就会躲的远远的,豹子也会躲,这些野生的都很有灵性,很聪明,尤其是豹子,通常三两只一起,躲在丝茅草里,它看到肩上扛的有锄头的,它就不理会,它以为是火枪。所以很多老人走夜路,如果有东西能扛在肩上的,一定会扛,并不是说省力,而是一种习惯。
她每次要去开会都会穿一个大褂子,有两个很大的口袋,回来的时候就会在路上装满两个口袋的沙子。
这些沙子是用来干啥的?就是用来对付豹子的,当然还会抽烟。这个抽烟是有说法的,上了年龄的豹子很灵性,它知道肩上扛枪和抽烟的会对它造成伤害,它也害怕。走夜路嘴上叼一根纸卷烟,肩上扛着另外两根火把,一只手举着火把,快步往回走,通常遇见豹子,它也并不敢上来,也有例外的。例外的就是指那些才成年的豹子,胆子大,特别蠢,它认定是猎物,就会扑上去咬。
我奶奶当了四年大队会计,走了无数次夜路就被咬过一次,索性并没有伤到,只是袖子撕烂了。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豹子随便咬一口都非同小可,但事实上并不是,豹子没见过总见过狗吧,狗咬人的时候,如果你作势反击,它会躲,豹子更加聪明了。3只小豹子从山上下来,奶奶说她那个时候很紧张,但也没办法,看到豹子发光的眼睛很害怕,她就掏口袋里的沙子往豹子眼睛里撒,边撒边挥舞火把,还要不停的呼喊。那时候家家户户都隔得比较远,但呼喊一定是正确的做法,后来豹子跑了,火把都打断了两根,火也差点灭了。索性无伤,她说她回到家棉衣都汗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