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战例:三名掉队战士深入8公里,打垮印军加强连  [转载]
ccpp      2022/11/23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
原作:正观历史

2022-10-1322:50江西媒体人,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在许多战争神剧当中,主角总是能以少胜多,两三个人就能闯入成百上千的敌阵当中毙敌酋,事后还能全身而退,看到这样的情节相信大部分观众都是快进或者直接关闭。但在解放军战史上,确实存在比战争神剧还夸张还精彩的战例。

  在1962年对印自卫还击战中,掉队战士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三人充分运用解放军经典的三三制战术队形,不仅端掉了印军2处重炮阵地,还与1个步兵连的印军血战一天,最后还能全身而退,在解放军战史上添上了光辉的一笔。

激战世界之巅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对印自卫还击作战时东线战场就在这一带,因而可以将这场战争称为中印两军精锐在世界之巅的对决。

  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所在的解放军18军55师163团,当时的作战任务是与2个兄弟团协同歼灭侵占我国西藏西山口地区印军步兵第4师一部。

  西山口地区是我国西藏错那县与不丹、印度交界处,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平均海拔高度为4300米,山包顶部多为终年不化的积雪,山腰以下区域则为植被湿地,地形非常复杂。受印度洋水汽的影响,夜间大雾弥漫,昼夜温差大,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

  当时,印度尼赫鲁政府趁中国综合国力羸弱之际,指使印军第4步兵师麾下的2个锡克步兵营和师炮兵团占据了西山口地区。锡克族是全球排得上名号的战斗民族,就是印度军队中常见的包着头巾留着大胡子的大兵。

  侵占西山口地区的锡克兵充分利用地形条件,构筑了大量的野战工事,并用密集火力封锁了阵前的所有通道,因此在战前态度非常嚣张。

  有过高海拔地区旅居经历的朋友都知道,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地方,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低,人就算是稍微活动一下都会感到极度疲惫,在这个环境极为恶劣的地方打仗,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解放军18军55师163团在夜间向西山口发动总攻,因为夜间起大雾,又有狼嚎一样的暴风掩盖部队行军作战时发出的声响。如果恶劣的气候环境对于进攻方来说也是非常致命的。有时候一阵暴风来袭,既可以导致雪崩,也可以将人吹走。

  解放军163团9连2排在摆出战斗队形向印军一个阵地发起突袭时,2排4班副班长庞国兴因为山腰处的密林遮挡了视线,脚下的路又非常艰险,走着走着就掉队了。

  在能见度不足50米,50米外听不见步枪声的环境下,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顺着原来留下的脚印往回走,不然在高原地区随便摔一跤都是致命的。可庞国兴这个陕西汉子天生不服输,发现自己掉队了还是按最后一次命令行军。

  在翻越一道山脊线过程中,庞国兴与同样是掉队的王世军、冉福林、周文轩三人相遇。4名战士经过短暂交流,发现庞国兴是副班长,就由他担任小组指挥员,采取棱形队形继续追赶大部队。

  由于西山口地区地形复杂,不像平原地区单兵之间一直能够保持在一定的距离内行军,有时候战士跟前是一处难以翻越的雪墙或者乱石堆,只能绕着走。4人小组走着走着,战士周文轩又走散了。

  此时,庞国兴发现上空时不时喷射出一道道火舌,狼嚎一样的风声夹带着沉闷的炮声,断定前面不远处应该就是印军的炮兵阵地。这时庞国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哪里有枪炮声就往哪里冲,这样才能找到大部队。



经典三三制战术

  庞国兴三人所遇到的印军阵地其实是163团9连正在进攻的印军西山口阵地一角,从炮声和火光来判断,应该是一个榴弹炮排的射击阵地,位于核心阵地东侧。此时,9连的战士们正在和阵地西侧的敌军激战,但狼嚎一般的风声掩盖了枪声和手榴弹声,导致庞国兴他们没法找到主力部队。

  当庞国兴三人实施抵近侦察时,道路上方一处无名高地上的印军哨兵发现了他们,随即射出一阵密集的机枪弹。庞国兴三人躲在坑洼处,仔细观察了一阵后,随即做了战斗分工。

  战士王世军从阵地东侧迂回,庞国兴负责吸引敌人正面火力,冉福林负责从阵地西侧迂回,从敌人防备松懈的后方开打。当印军火力点暴露后,东西两侧的战士使用冲锋枪夹击,掩护中间的庞国兴抵近投弹。

  王世军和冉福林的交叉火力就像一把大剪刀一样收割着印军的人头,庞国兴则从剪刀口中间突进。此时,印军的榴炮阵地已经暴露在庞国兴战斗小组的步枪射程内,那些印军炮兵本来自卫能力就差,发现附近传来手榴弹爆炸声的时候吓破了胆子,拔腿就跑。负责警戒的印军步兵看到有人跑了,也跟着往后方跑。

  庞国兴三人在毙伤数名印军后,缴获了4门榴炮和一大堆弹药。庞三人清剿阵地结束时,天已经微微亮。为了扩大战果三人顾不上疲劳放弃就地留守,简单地用纸条注明阵地是他们打下来的,留给后续部队处置,匆匆沿着印军的脚印追击。

  在追击过程,途中一段路没有积雪失去了印军的脚印踪迹,反倒让他们又意外遭遇了一个印军炮排的射击阵地。战斗小组仍旧是采取敌后穿插,从敌人背后发起突袭的方式作战,很快就缴获了3门榴弹炮和两辆卡车和其它一些武器装备。

  完成阵地清剿工作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距离炮兵阵地右侧100余米的一处无名山口里突然出现一群包着头巾的大兵,大老远一看,队形混乱,很像是一群溃兵,服装跟解放军也不一样,庞国兴随即带着两名战士拉开队形,迎了上去。

  对方可能是从衣着上发现庞国兴三人不是友军,于是率先开火。好家伙,居然是一个加强连的印军步兵,庞国兴一边迎着敌军奔跑,一边射击,打死了1人,其他印军见状,有的往后退缩,有的趴在地上射击,有的朝着路边缓坡爬去。

  庞国兴随即令冉福林与之间沿着道路右侧的缓坡往前冲,王世军则沿着道路左侧的山坡往前冲,利用居高临下的交叉火力打击敌军。这支溃败的印军不知道是不是吓破胆子了,他们人手一支AK47突击步枪,而且是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就算是闭着眼睛胡乱扫射,庞国兴三人都会吃大亏。

  三名解放军战士竟然追着一个加强连的印军猛打猛冲,场面如虎入羊群。在毙伤数名印军后,这伙人才回过神来,多路反扑掉头向庞国兴三人反攻。此时,要是给庞国兴一个加强班的兵力,那绝对是生俘印军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只可惜,兵力和火力都不足。

  由于弹药消耗太大,硬拼不是办法,庞国兴随即带着两名战士朝着一处密林跑去,利用密林的掩护继续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印军求生心切,不敢进入密林决战,到了晚上的时候,利用夜色掩护仓促逃离。





神兵天降

  庞国兴三人都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仅凭手中的轻武器竟然能够在敌军纵深8公里左右的地方驰骋,先后打了5仗,攻克了2处炮兵排射击阵地,击毙印军7人,缴获榴弹炮7门,汽车和推土机4辆,反而为主力部队开辟了进攻路线。

  这样的战斗事迹神剧真不敢这么演。但在现实中,士兵的意志力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印军虽然占据地形优势,又有武装装备优势,但士兵普遍缺乏作战经验,作战意志力低下,面对庞国兴3人战斗小组猛打猛冲,毫无抵抗之心。

  此外,解放军陆军的三三制战术可以保证敌军1枚重炮无法同时造成2人伤亡,还能起到2人掩护1人主攻的作用,一旦敌人火力点暴露,小组火力又能形成杀伤力较大的交叉火力。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解放军陆军部队又是采用三三制战术阵型,大部分同样是以尖刀的阵型集中兵力进攻敌阵的一个点,使主攻单位左右两侧都有火力掩护,进而达到集中局部兵力破敌防线的作用。这是印军此前从未遇到过的战术。

  这一仗,解放军参战部队各连各排都表现出色,击毙和俘虏印军8700余人,占据越线印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解放军只是在边境地区执行自卫还击作战任务,印军却做好了打国都保卫战的准备。自诩“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印度也不过如此。

  时隔58年,印军还是没有长记性,在“6·15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事件中,印军仗着自己人多势众,野蛮攻击解放军谈判代表,2个排的解放军官兵奋起还击,在双方都只使用冷兵器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击溃了印军一个营的兵力,印军伤亡人数多达100人,其中阵亡20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