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听说过灰堆姑娘吗??  [转载]
ccpp      2022/11/12
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16-650466-1.shtml
原作:quanzhizhang
时间:2010-03-1714:43:26江苏

  这是我第一次在天涯发帖,首先声明一下,以下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
  “灰堆”这个词指的是垃圾堆,我们这边的方言就是这么叫的。
  记得小时候,具体是在几岁我已经忘了,不过那时已经懵懵懂懂地开始懂事了。有天傍晚,我妈兴冲冲地带着我来到邻居家,那时她家里已经有许多人了,而且烟雾缭绕,里面正在烧香。就是堂屋的正中间,摆了一个用竹子编的簸箕,正倒扣在地上。我听他们大人在说,他们在请灰堆姑娘,说是这位神仙能够给人透露一些天机。

  一番烧香祭神后,有人对着倒扣在地上的簸箕问道:“灰堆姑娘来了吗?来了就请磕头。”
  刚开始喊了好久没动,可是在再喊几声后,那个倒扣在地上的簸箕竟然自己动了起来,就像是磕头一样对着地一上一下的磕着!

  然后我妈她们那些妇女就开始问一些问题,有的问:“我家明年的运气如何?好就磕七下,不好就磕八下。”等等之类的问题。

  我那时好奇,还把簸箕翻过来看的,被我妈骂了一顿,里面根本就没有东西。而且绝对不会有人在里面装神弄鬼,因为请灰姑娘的这个事就是我们邻居家几个人一起弄的,那时还怕被人笑话,神神秘秘地关起门来才弄的。

  虽然我相信世界上有鬼,但是我却是无神主义者,可是一想到这件事,我就觉得莫名其妙,真是好奇怪。哪位大虾有和我一样相同的经历呢?
评论




2楼  楼主    ccpp      2022/11/12 1:36:05
作者:楼主被封没天理Lv4时间:2010-03-1715:22:00美国
  正月半里请灰堆姑娘
  
   无锡新传媒网  2009年10月16日10:28:53  周顺娣
  来源:吴文化专刊    编辑:新梅
  
   宜兴农村里过年辰光,有一道风俗活动,无论谁家走亲拜年,都会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去,那就是“正月半里请灰堆姑娘”,也叫“请荷花姑娘”,来预测年成好坏。
    乡民们在黄昏辰光晚饭后,洗净脸和手,来到笼糠灰堆前,将准备好的自制大垫出即大畚箕或大簸箕,用扒灶膛灰用的灰扒头炳斜撑在畚箕屁股头后立在灰堆前,用扎头方巾或者青色围腰布(饭单)盖住,用火表纸(钱纸)迭八只大元宝和火柴(洋火)恭恭敬敬地放在灰堆前。后生家小娘家(姑娘家),婶娘伯母玩童小丫一大群,虔城地叩拜三下,主持人口中念念有词:“请灰堆姑娘啰!灰堆姑娘告诉我家(我们),今年是大年(丰年)还是水年(小年、欠年)?大年就画荷花(也叫红花),水年就画水线(曲线)。请你点头画花,我家(们)元宝供你。”否则不恭,请而不灵。祈告完毕,簸箕底部朝上大头处果真开始摆动三下,说明荷花姑娘点头答应画花了。看的人目不转睛,盯住灰扒柄梢头,看灰堆姑娘开始画花。如果是水年,灰堆姑娘会画划出水波型的线条来,农民就要准备排涝。如果画出花形的灰印子来,就表示今年(当年)是好年成。如果接连画几朵花型,当年的灰堆姑娘就叫做雌“花娘”,围观的人就会拍手欢呼:“嗬,灰堆姑娘显身啰!今年是大好年呵!”焚元宝谢拜毕,一个过程就结束,人们会嘻笑着各自端灯(煤油灯或美孚灯)或者打着电筒回家睡个安稳觉。这个必不可少的风俗给大家带来一年的祈盼与希望,希望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开心。朴素的农民用原始的、传说的习俗表演自家的过年乐趣。
    这项习俗来缘于唐武周垂拱元年(685)的民间故事。《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月令之广义·正月令》、《癸已存稿》卷一三、《茶香室渎钞》卷一九《东坡集·仙姑向答》一则云《茶香室四钞·江南<嘉定县志>云》等都有祭请厕姑(戚姑、紫姑音译近)之风俗。《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曰:“武周垂拱元年寿阳剌吏李景纳莱阳县何氏女为妾,名女婿、字丽卿,读书辨利。景妻妒之,遂阴杀死,置尸于厕中。魂绕不散。景如厕,忽面啼哭声。常隐隐出现,显有刀兵呵喝状,大著灵异。人为尸视之,悬箕降之,能知祸福。太后闻之,敕为厕神。神死于元宵,故后独显于正月,今之扛壁姑。昔时厕与灰堆一起。
    唐李商隐《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云:“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遂乡人赛紫姑。”之中紫姑、戚姑、七姑、苏州田七姑娘,嘉兴灰七姑娘,皆紫姑类,衍出各地乡风民俗来,以求人间太平,五谷丰登。
    各种名称的唤法,笔者想来独有宜兴风雅有韵味。我插队过知青生活时,也年年参与这项风土习俗,自有很大的情趣。惜当今的农村也用上现代化的灶器具,虽有大灶头却少见请灰姑娘了。仅在远乡僻壤偶见灰堆,哪里还有什么荷花(红花)姑娘可请?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罢了!


3楼  楼主    ccpp      2022/11/12 1:36:25
楼主被封没天理Lv4时间:2010-03-1715:29:00美国
  家乡的元宵在十六
    散文
  
    朱秀坤
  
    
  
    在我的老家兴化是不过元宵节的,只过“十六夜”。为此我也蹊跷。后来侄儿告诉我,说古时某县令出差外地,等他快马加鞭赶回家时,已是正月十六了。县令非常遗憾,遂下令此后只过“十六夜”。直到现在我们那里的元宵节便推迟了一天。传说毕竟是传说,无从考证。
  
    “十六夜”是有很多淳朴有趣的乡风民俗的。当一轮硕大圆满的玉盘挂上蓝天,街头巷尾就弥漫开了炒蚕豆,炒瓜子、花生的特殊香味,那叫“炸老鼠眼”。勤劳的母亲们忙完这些,赶紧利用热锅煎糍粑,多放油和葱花,那种糯软清香的美味,实在令我难忘。我们那儿的“十六夜”是不吃元宵的。
  
    吃罢糍粑,噼里啪啦的爆竹此起彼伏地响过后,性急的孩子点上了过年时买的烟花,“嗤——”尖啸一声直冲云天,一会儿便有华光璀璨缤纷眩目的花朵在空中绽放,由不得人不激情洋溢。
  
    “十六夜”是绝少不了灯的,却不悬挂在长街通衢,都提在细大爷(方言,指小孩子)的手上呢:白果灯、兔子灯、鲤鱼灯、荷花灯……在街巷里穿行,在石桥上流动,在幽蓝的月下、薄雾的夜晚,多少总有些童话般的诗情,非常写意。
  
    女孩子“十六夜”是不大出游的,几个要好的姐妹聚在一起,请“灰堆姑娘”。在一倒扣的芦蔑畚箕上扎一花方巾,便成了“灰堆姑娘”。两位灵巧漂亮的女孩各用食指托着,任“灰堆姑娘”在铺了稻糠的桌上画“符”或“磕头”,据说可算出生辰八字婚姻前途,蛮灵。不过是一种游戏罢了。
  
    “十六夜”还有一必不可少的活动——跳火把。三个一伙五人一群,燃起火把(越旺越好),从熊熊火焰上跳过,男女老幼大人小孩都须这般。说可以祛除晦气霉运,吉星高照兴旺发达。也有人烧了裤子的,绝不后悔。然后关门睡觉。那些半大的细猴子(方言,指顽皮的孩子)最爱这“跳火把”,偷偷抽人家的草垛、棉花秸来烧火把,看到一个火把就跳一次,或干脆到田间烧野火,又跳又闹又唱又笑的。疯到半夜,才踏着如水月光和老奶奶的笃笃的木鱼声,回家睡觉。
  
    夜深了,澄明清朗的月光下,偶然还有一两只灯笼飘移在柴门犬吠中。那微弱的光晕随风闪烁,似有些凉意,不禁想起了《红楼梦》中“嫩寒锁梦因春冷”的句子。
  
    第二天早晨,大街小巷定然是一堆堆稻草灰。
  
    过了“十六夜”,大年就算收尾了。孩子们背上书包走入菁菁校园;乡亲们则扛起钉耙锄头,将饱满的希望耕种于肥沃的土地。
  
    成家后,住在城里,很少回老家过年了。不知如今的“十六夜”怎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