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个哲学研究者的灵界奇境实录(转载) [转载] |
ccpp 2022/8/14 |
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16-649593-1.shtml
原作:天宝777
时间:2010-03-0909:30:03
看了这个文章,有些收获,转到这里,希望个朋友一些启发
-----------------------------------
在我还很年幼的时候,仰观繁星天空,下察苍茫的大地,就觉得这整个世界,庄严而神圣,天地万物似乎对我有一份伟大的感召,在中三念过柏拉图的哲学观后,感悟到经验世界以外还有那个完美的理型世界,中四时,我更涵泳于各类的哲学书籍里,盼望从哲学的道路上通往那个世界,此时,我接触到佛教,读佛学的书,并尝试打坐,我并不仅以理论上的认知为满足,我更渴望找到那隐藏在理论背后的生命的意义。
渐渐,打坐带来一些神秘的体验,我发觉慢慢在丹田培养出一种“气”,这种气可以随着我的意志而在身中运行,我的身上似乎也有些可以让气通过的脉络,当这些气运行我们全身时,我就会有一种“轻安”的感觉。后来我发现我可以把气运到最“底”部,再出最“底”部,经由脊椎骨到达头顶的百会穴,这时,我会觉得自己很畅通、很轻松,然后我再将气从前面运回“丹田”,这是打通了“任督二脉”的周天,当我达此境界时,在我的心里,就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景象,有时我可以闭眼看到美丽的山河大地、沙漠原野,有时又会看到古怪丑恶的鬼物,这些境界究竟是否出于心理作用,抑或真的超越时空而见远处景物及窍界存有呢?客观上我不知道,但当你真的体验时,就会觉得这不是幻境。出现这些光景并非已达至高境界,假如我们被这些美景所吸引,或被鬼物吓伯时,我们的修养功夫就无法继演下去,甚至会走火入魔。在你打坐的当儿,若有人唤喊你,你的精神和元气就会大受损伤。假如我始终不为这些光景影响,慢慢地这些境就会逐渐消失,更高的境界才会出现。这时心中一片空灵,而心灵似乎有道路向下通出肉身之外(但不是向上通),彷佛通往无限处,整个人感到一阵飘然隽逸。此时的境界已经可以和灵界交往了,而在与灵界交往中,我发觉自己渐得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用自己思想来影响他人思想,大概这也是佛教所谓的神通吧:有一次,一位朋友对我有点误会,不肯听我解释,于是我在深夜打坐,把气运到百会穴,然后从头顶向那朋友住处的方向放出去,心中重覆说:“xxx,你要心中不安乐,去找梁燕城”。这句话随着气放出去,结果令我大吃一惊,他真的在一两天后来找我,说心中不安乐,要向我道歉,我发现自已真具有一点神通。后来我又试了几次,仍然灵验。
但是渐渐地,我感到这种力量并非出自美善,与我当初打坐之目的大异,因为当初我之所以要打坐,就是想藉着修养获取更美好的生命,但是我万没想到,愈在打坐中得超自然力量,心中的欲念愈多,我觉得自己变得很想控制别人。后来我发现,我这种控制别人的能力,并非来自自己的修养,而是来自灵界的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增强时,可能会反过来控制我。既然打坐无法使自己爱得更完美,而现实生活上无数的缺点,也非打坐的空灵境界所能免除,遂迫使我再一次正视生命问题。
2楼 楼主 ccpp 2022/8/14 9:56:48 这个文章是转载的。感觉不错,贴到这里和大家交流,继续贴
--------------------------
他,从小就对世界的存在、人的生命非常好奇,也开始了他一生对真理、对生命本像的追求。
他曾经打坐修道,进入了他称之为第一重的境界,这时他能进入定境,用意识指引体内之气在全身游走。第二重境界则是心游天地之境,入定之时,身体似不存在,心灵却与宇宙的韵律相感。到了第三重境界,可以见灵界现象,也就是开天眼,这时如能不受灵物搅扰,心自定静,由天眼转为慧眼,就能无执、无着、无你、无我,进入佛教所谓空的境界。
之后,他又在旅行之中感觉到天地的无限能力,发现空并非终极的境界,接近中国儒家思想。
一颗探究宇宙之迷的大心
--我那无边好奇多问的年少岁月
大约是四岁那年,跑去问大人,世界为什么有这一切存在?大人说大概是上帝造的,我又问上帝又是谁造的?
难以描写的无限心
当时大人怎样回答我忘记了,但只记得我问了这问题后,心中突然超越了有形的世界,想到一个永恒无限的形而上世界,一时心灵变得很大,不再只是一童子那只看到目前饮食和玩乐的心,而是一颗难以描述的大心,无限心。
六岁左右,和哥哥在阳台放风筝,看见日落余晖,非常壮丽,后来妈妈叫我们下去吃饭,我不肯,因天地太美了,结果妈妈带饭菜上阳台,一起吃饭,一起观天。
渐渐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天上出现星星。妈妈说第一颗星出现时,许一个愿,一定灵验,我和哥哥立刻说,希望年年考第一,结果却没有应验。
天上星宿渐现,夜空深坠,哥哥问若乘火箭飞往太虚,哪里是尽头。记得大人们也讨论了一下,回答说大概是无尽头的。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又想到永恒无限的世界,心灵一下子又变得很大,很通畅,很平静。
体察自然,心中无比宽畅
六、七岁期间,最享受就是在夏日的黄昏放风筝,观天地之美,察品类之盛,特别是夏夜的天阶夜色,常带来生命深处的震憾。
母亲常指点天上的星座,我就静静凝望,历久不愿回到屋内。
在童年时期,白天爱看浮云飘忽变幻,晚上则躺在床上看窗外的星星,仿佛吊在半空的小灯泡,心中感到无比宽大舒畅。
很可惜,在香港那迫人的教育制度下,孩子很难维持对大自然的情,功课一天比一天多,小学读书是一种毁灭人性的压力。为了满足家长和教育制度的要求,天天背书、计数,要完成四五种功课,那时就只有作文和美术成绩较好,因那是唯一让人幻想驰骋的学科。
在压得喘不过气时,最大的享受就是放学走路回家,经过永别亭的一片草地,上有些野臭花和大红花,那时觉得臭花香得很,总要采摘一些去观赏,看到那些五彩小朵构成的花,就觉得很高兴,很舒畅。
此外,假日到沙田红梅谷和大埔桃源洞,抛石到水中,看水中涟漪荡漾,亦是一大享受。
宇宙之谜,谁能解答?
在青少年期间,常在思考四岁时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一切存在呢?
中四那年读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和铃木大拙的佛学论著,以一切是无始以来,缘起生灭而成,一切本性皆空,即以无不变本性为其性。
这答案并未解答任何疑惑,谁告诉思想家们宇宙是无始而来的缘起生灭?缘何有缘,空性随缘不变;空不能生缘,何来缘?而何来空?
为何宇宙有森罗万象,而不是一无所有?有人说这些问题是执着,研究只是戏论,我觉得这观点不外是未透脱者的逃避,而逃避思想的运作,只能向纯实践的修持解脱。
为何会有这一切?希腊哲学家以「有」不能从「无」所生,存有的事物必须来自存有。
那么又是什么存有,创生了我们所见一切的存有?
那创生一切的存有,只是物质吗?还是所谓天道?抑是上帝?这些思想,把我拉向超越世界的探求;探求的动力,即来自对宇宙之情,因这对宇宙之情,我在十四岁开始读老庄,十五岁读柏拉图,十六岁读佛经,且开始了多年打坐修养的历程,而体验很多奇异的境界。
3楼 楼主 ccpp 2022/8/14 9:57:09 生活经历的极点,生命奥秘的起点
--修道第一重境界
细察年轻时代所证境界,大抵可从其现象描述为不同层次之体验。
在未修道前,那是一个生活和事件的世界,人在生活处境中,见物往事来,有物质,有大自然,有人事,人要在其中抉择,工作,愁烦,只为了生存而流转下去,也受成败得失之苦,这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得而喜,失而忧。
在这生活世界中,也有各种文化,各种价值,如成就物质世界的科学、科技、农业,成就肉体的体育、饮食,成就人与人关系的政治、经济、礼文等,这些方面有建树的人,是体验生活适应的境界。
但当人开始自省,又会发觉生活世界中,人会只见到目前,见到表面,见到自己的私欲,其成就只是短暂的,不能接触到永恒。
当人投身于现世,会不断追逐,及至成功时,却仍没有心灵上的满足,因在现世的成就,总不能延续到死后,也不能征服时间的大流,始终会被时间所摧毁。
生活调适的境界,不能克服时间,因此精神上仍是空虚。
空虚感使人寻索灵魂的深度,而展开了修道的历程,那是一条找寻真理的路,而可经历不同境界。
对永恒与短暂的察觉
从生活调适境界,走人新的境界,主要在对永恒与短暂的觉察。
人心灵如果黏附于纯目前的世界,就只几见到如何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如多赚点钱,装饰一下房子,要求政治社会多一点改变,这些事都可让我们奋斗终生,而停在这一层次的思考和体验上。
但人性奇妙,就在人总会不满意停在纯肉体和社会的满足上时,就会渴望有精神上的丰盛,所以当人得到现世的成就时,又会想到永恒,如秦皇、汉武,事业如同中天之际,就要找寻不死药,因为无沦多大成就,在肉体、物质和社会层次的业绩,始终是短暂和无常的。
成就会随时间解散,生命会在时间中逝灭,前者使人感到「无常」,后者使人感到,无我」,终归来说,就是终极的虚幻感,而明生灭幻变之空。
空不是什么都「无」,却是见「有」的事物无不变实质,皆无永恒性,一切事业成就,原如梦幻泡影,而这才是事物的本性,即以无本性为本性。
到这阶段,人就会有觉悟的体验,知生活所黏附执着的,原是虚幻,故人生要寻索新的境界,而求仙佛道之心即大概由此起。
4楼 楼主 ccpp 2022/8/14 9:57:58 修道第一重境界
人体会生活所遇的事物,所得成就,皆不终极,于是人才开始寻索现实以外的道理,祈求得到较永恒的真实价值,人于此才有对宗教和哲学的兴趣,
哲学只是理性反省,宗教却须亲身践履。
宗教践履有两方式,一是从内省去体悟心性中之灵明,此须静坐、劳功、省察、格物,于自然中求契悟。另一是响往超越恩情,而打开内心密封之窗户,凭信心超越而体悟上帝之慈爱,此须以坦诚之心去悔悟、祝祷,及种种灵思默想等,前者揭开内心灭路,后者顺迎上帝,与天感通。
我年轻时走第一条路,因感到人生很多痛苦,世间很多争斗,所以十六岁即开始修道,寻求解脱,盼能体会最后真理。
最初是学因是子静坐法,用道家方式凝神守一,数息集中,以息呼吸,将浮露之气沉稳下来,炼气入神,化神还虚。
由于青年时代心清气爽,静坐一两个星期,已能入定静,丹田积聚热气,可随吸上升,随呼下聚,慢慢发现身体中有些经路,可用意识指引,顺经路在全身游走。这种轻安,是修道第一重境。
人体和人的心灵间的关系
修道静坐,何以曾会有气感,科学家如马建南博士,曾解释为人与地球磁场产生共振;叶礼霖博士解释人体为一小型发电机,藉呼吸引动横隔膜上来,形成发电,而有电流贯全身,并与自然界磁电场呼应。
这些解释都十分合理,问题在修道较深的阶段,会有「开天眼」现象,即见灵界事物,如纯用物质之能量或电磁来解释,就只能说这些天眼现象是心理作用,妄想狂的精神病。
无疑,大部份自称有天眼通的人,确是主观心理的妄想,但也有些宣称是特异功能者,果然能客观地产生一种自然无法解释的现象,且被观察过、被印证过,除非能证明这一切是魔术,否则亦很难一笔否定。
那么这些修道奇特的体验,如何可提供一合理的解释呢?所谓核磁场共振之类理论,只是从物质层次建立的解释,单是这层次,已显明人体是一极复杂精密的设计,且与宇宙韵律息息相关。
这精巧的人体与宇宙韵律,似指向宇宙是来自一极伟大的智慧,极奇妙的创造,人体或可与这宇宙的力量相通,但人心灵的定位又如何?是否能和那原初创造万物的主宰相通呢?人体和人的心灵关系又如何呢?
气是什么呢?
在第一重境界,主要有各种静坐修养的方法,如道家的性命双修,佛家首楞严经的性功,密宗大手印,通过层层深人,先是培养出气感,然后在全身自脉运行,而达身体调畅,精神爽朗的果效,其后达到心意语皆寂的定境。
不过这些「气」是什么呢?
根据中国对气功师进行的一连串试验,气功的外气,可以产生红外线信号、静电增量、磁信号、脉冲信号等等现象,那么「气」是有物质性的,可产生物质的效应,但气又似乎不只是一般物质,它更接近能量,似是一种可作用于物质上,而产生物质效应的能量。
中国自古哲学对气的观念也多有描写,孟子曾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意志可统御气,气则充于体,似乎气是心灵与肉体之间的东西,既充于体,也为志所帅领,而修养功夫,就是「治气」。庄子说:「欲静则平气。」孟子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都是将气转化为平顺,以成为人生的修养。
但中国有时指出气有灵性的一面,吕氏春秋提到「精气」一辞,认为是「集于圣人」,管子也说:「凡物之精……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此中「精气」一辞,相当于今日所谓的灵魂,是人之至精部份。那么气感之气,是否就来自人的灵魂呢?
气的秘密与「有灵的活人」
气感是一确实的现象,但气的可观察性却极有限,气似乎仍是一种神秘而未被知识所掌握的事物,初看是介乎心灵与肉体之间的现象,但深一步看,其本质化仍是和心灵连起来的,因为意念可引导气在体内运转,所谓导引、行气,而和「精」、「神」两概念一起用,内经素问有云:「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治病在「移精变气」。又在人死时,礼记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又有云,人死后:「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则气和灵魂似是同一的东西。
有关气的秘密,旧约圣经有很特别的记载,那是人得到上帝的气,而成为「有灵的活人」,此中「灵」的一字,在原文是(Ruach),与气字和风字是同一字,包括气息、心意、灵性的意思,而上帝给人的气,原文是Neshamah,是指生命、智慧和启示,人因此成为有灵的活人,这灵字原文是Neshesh,指人的灵魂、生命、性格、心灵等,而这一字的字根就是气息Naphash。而这气息是灵性作用于身体上而产生。
这大概可解释气感现象,是人灵性作用于身体上的一种作用,故其根源与人灵性有关,气功只是人灵性作用的初步,深入去静坐,其静定境可引出开天眼的现象,而使人有种种与灵界接触的神奇经验,故也有种种遇天魔邪灵,及走火入魔的危险。
灵性
由于气来自灵性,是生命气息,故练功会由气感而到所谓开天眼,甚至开慧眼、法眼、佛眼等经历,那是灵性被练得敏锐,而开始回复其与灵界相关的触觉,逐产生修养的重重境界,及与邪妖相交的可能性。
人是有灵性的存在,所谓「灵性」,是指人具有非物质的构成部份,这是一种信息收集及发放的能力,也是一种思想与心灵的运作,像是一无形的软体,可发出指示,形成人的一般思维与动作。
诺贝尔奖得主大脑专家阿哥斯(Eccles)指出,人大脑中有一部份属思维的,名SMA,由数百万细胞构成一些密码,却由一无形的力量去指示运作,如比喻脑细胞是钢琴的琴键,那么那力量就像无形的手在弹琴,他认为这就是人的灵魂。
阿哥斯和著名哲学家卡尔浦伯(Popper)合写「自我与大脑」一书,描述人心灵有三个世界,其后他写「人之奇异」及「人的灵魂」,均强调人有灵魂,是第二和第三个思想世界的来源。
灵性是人的非物质构成部份,当人的物质部份消失,即死了以后,仍会以纯信息的形态存在,此即传统所谓的灵魂不朽。
灵性也能接收宇宙的其他信息,如果宇宙是有灵界存在的话,灵性的敏锐化会与灵界有接触。
5楼 楼主 ccpp 2022/8/14 9:59:05 心游天地、穿过灵界、物质交接点
--修道第二重境界
修道第二重境界,是呈现远方空间于心中。在人静不久,心即见一些境象浮现。如河川大地,崇山峻岭等,心灵如在空中飞翔,见美丽的雪山在其下,有万年冰川,茫茫雪原,上有清澈蓝天,白云朵朵,有时也见青翠绿野,森林河流。此为心游天地之境。
灵的游行得睹天地奇境
大概这是静坐使人灵性敏锐起来,不再是纯在身体中的内气流行,且开了通往另一世界的孔道,乃从眉心玄关之处通出,而得见远方空间景象。
在入定时,身似已不存在,心灵却与宇宙的韵律相感,而得游于天地。这大概是灵界与物界交接之点,心灵一方面未离物界,仍见物界的山河大地,但又不困在物界,故此飞翔自在于物界之空中,周围是一片迷离,似为另一世界的入口。
但这又不同灵魂离体经验,灵魂离体仍是主客二分之境,灵是主体,身是客体,两者打分为二,然后主体飘离客体。
但心游天地,却无主客二分,也不是灵与身为二,此是灵己在空中,身体则化而不见,然后灵的游行,得睹天地之奇境,此为第二层境界。
时间是什么?何谓灵界?
何谓灵界?灵界是指宇宙也有一非物质的构成部份,或非三度空间的构成部份。
三度空间是我们所见和行动的立体世界,有长、宽、高所构成,我们的感官作用,是限于在三度空间里,而相对论所设定的第四度空间,即所谓时间,已不为感官所直接感受,只能通过回忆,想到有所谓过去,以及通过期待,想到还有未来而构成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察觉,设定有时间,那是靠心灵的自省,才产生时间意识。
相对论则由新的坐标系统(所谓劳伦斯兹转换式),去描述各相对体系,而必须把时间和空间连合起来处理,因而用第四度空间描述时间,这是纯由心灵运用理性,作理论的推演而设定。
人对时间的了解,不论是自省心灵中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构作(此是奥古斯丁之路),或是对四度空间的设定(爱因斯坦之路),均不是靠感官经验而来,却由心灵去推知。
当代科学大致会认为时间是客观的第四度空间,而这度空间是时间之流行,人必须经回忆和期待的心灵作用,才能体会时间之流行。
但心灵能否直接「见」时间流行,或直接「见」过去和未来呢?这就须康德所谓「智的直觉」。康德认为,只有上帝才有「智的直觉」,但人的灵性,似乎也能从修养中,开出这些「见」,而「见」其他空间。
多重空间的美丽设想
当代科学除了肯定第四度空间外,在l984年,一个新理论提出,名为超弦线理论(superstringTheory),认为物质的最基本元素不是一粒粒的粒子,却是一条条能量线,其线之交叠扭曲,可从数学模式中计算出有十度空间至二十六度空间。
超弦线理论能在理论上统一四种物理上的力场,是目前解释宇宙的最完美理论模式,其多重空间之说,又引起科学界很多美丽的设想,目前只有长宽高加上时间的四度空间在宇宙起始时张开来,而有物质世界及时间的流行。
未张开的空间,成为物质结构中很多小孔洞、小通道,这些孔道,重重叠叠,相摄相入,如果有些存有物,不具物质形体,只以纯信息的状态存在,大概可不受四度空间规限,而可自由进入四度空间的世界;也可随时通过各孔道而活动。当其进入三度空间时,可与人相会面,而将信息传入人脑中,人即可在心中现出这些存有的形象,并接收到其传来的讯息,这就是所谓的「灵界现象」。
不具物质形体的纯信息存有,即所谓灵界存在物,在与世人相遇时,就称为鬼神,由于它们能人第四度空间,对过去未来有所知见,故可提供人命运的某些资料。我过去打坐时也见过这些存有物,但大部份都是邪灵。
6楼 楼主 ccpp 2022/8/14 9:59:29 跃入以波段存在的灵界大海——修道第三重境界
灵界经验,是心中打开一窗户,看到物质世界重叠有其他空间,而见这些空间的存有物,如烟云飘忽,如布帛飞舞,但不只是一些景象,却能与我有交流互动,有时亦现狰狞面目,使人心散乱惊惧,而走火人魔。
不同于心理作用的灵界经验
怎么知这些经验不是心理作用呢?主要在运用心理学之分析,自我观察这些心理现象,若能以分析法找出其心理来源,并能将境象加以控制的,就是主观心理的投射。而境象若完全自发,非自我可操纵自如,且能有所交往,而显示非自己所能控制生灭的境象,不断有出乎意料之信息者,则很可能是灵界的作用。
如何了解所谓灵界存有呢?若那不属三度空间的存有物,大概不能以形状方式描述,也不能视之为物质形体,目前任何推测,均是我们可知的知识和经验,去作类此推论,而不表示我们是有正确客观的知识。
由于灵界经验是完全个人性,不必称为普遍经验,也不能在科学知识范围内作印证、预测或实验,故我只能以自己所见的种种现象,用图象与比喻的形式来做描述,作为另一世界的一份报告,以备将来人类有更多科技知识时的参考。
修道到心游天地境之后,即现重叠空间境,此即一般所谓灵界经验。
那是见我们所处的三度空间中,似有其他空间并存,不过不是肉眼所能见,如肉眼不能见到时间,只由事物变迁,而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系列,产生时间观。
第三眼睛开,产生智慧的直觉
据相对论的设定,时间是第四度空间,以人类的感官直觉,仍未能直接见此空间,也不能在这空间出入。
至于当代超弦线理论所设定的十度或二十六度空间,根本不属感官所见范围,只是由理论上提出的新模式,如用超弦线取代粒子观,以统一四个物理上的力场,再由弦线的摺曲,而从数学推论上谈多度空间的重叠扭摺。
在修道经验中,所谓第三眼开,大概即产生一种智慧的直觉,而见感官经验以外的世界,并见这世界的存有物,一种非物质的,大概是以讯息形态存在的存有物。
如何设想讯息形态的存在呢?假设我们心灵所作的种种思想,能在肉身死后仍留存在宇宙中,那是心灵所存放的回忆、思考能力、知识理解即成一套讯息,不存于肉身,即可能随四度空间进到末日审判之处所,这时的存在形态即为讯息的存有物,也就是传统所谓的灵魂。
7楼 楼主 ccpp 2022/8/14 10:00:07 波段与讯息世界
自从量子力学出现以来,人对宇宙形态的了解已有很大改变,最主要的发现,是人的观察往往影响了所见的事物,这打破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主客对立观念。
从前以为主体观察世界,不会影响被观察的客体,客体是绝对客观和独立的,但量子力学所发现的微观世界却极为奇诡,万物原是一堆波段,但被人观察时,却变成了粒子现象,而是一形态数量清晰的物质世界,但人若不观察它,有回复波段形态。
据一些试验指出,人感官会掌握事物传来的波段讯息,然后将之转化为主体图象,而使人大脑产生对世界的立体图画。
若万物果如某些科学家所推断的,是为一波段的大海,那么波段即形成一交光互映的讯息世界,而人的感觉和大脑,即接收这些讯息,再重整为一个井然的宇宙。
一般感官所接受的讯息,是物质世界或三度空间的波段,但修道较深的人,却可能接收到三度空间以外的波段,而有所谓灵界经验。
所谓灵界存有,如所谓邪灵,大概是一种有自由和主动性的讯息形态存有,可向修道者放出某些讯息,而产生见灵物甚至仙佛的景象。
天眼转慧眼,逐得大自由
--修道第四重境界
在进入第三重境界时,自身如浮虚空,在另一重叠的世界中出现,那是另一个空间,有其自身出没的灵界存有。
具主动性和位格的灵物
灵界存有大概是一种纯讯息的存在,能在人脑中呈现不同形象,如仙佛菩萨之类,也可现为亲人鬼灵等。它们基本上自身不具物质形体,但却可打入一种讯息,使人感到有形象样貌。
在这修道第三重境界中,所见的大概是幽灵或鬼物等形象,如透明之光物,飘浮空间的烟云,扑身而过之布帛等,奇特之处是,此种存有具主动性和位格,能与人有所沟通。
在这重境界所见之出没灵物,大多以骚扰修道的事物出现,其烟云布帛形像,像有五官,偶现恶灵之像,而对修道者有所震憾和恐吓。修道者若心有不定,即会有惊恐而内气逆流,引至肉体上的走火入魔。
但若对一切灵界现象若无其事,任其起现,任其自灭,恶灵虽扑身而来,亦对人无可奈何,盖人的自由意志,及其来自上帝的尊严,足可抗拒任何恶灵上身。
当人以冷眼观灵界,必不为所动,随其自变,且稍有一阶段,即人第四重境界而超越灵界了。
无执无著无你无我
心不为灵界境物所引诱和震动,则心自定静,如凝立于坚实根基,立于无限宇宙之虚灵中,无执、无著,无你,无我,此为修道之第四重境界。
第四境界是由天眼转慧眼,越过了一般灵界的多重空间,各灵界鬼物,渐如烟云消散,归于渺渺冥冥之中,心灵澈底静定,而现一广大法界的境象。
初时心中如开一条通道,通气由脊椎冲百层穴,在下冲会阴穴,一时身体融入无限,向下通进无穷无尽的宇宙,是一片虚寂黯沉,毫无止境,而心的定与静,无法形容。
心所见境,忽然开朗,从一全面眼界观,万法真相呈现,此生彼生,此灭彼灭,如梦幻泡影,如雾如雷,一切事物是在互相牵连关系中存在,互相依恃,互相活动,而无其自己的本根托体,无不变实体,此之谓空。
诸法相摄相人,广大无碍如千镜互映,重重无尽,此岂非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乎!
至此境,将无执于任一物,因任一物均毕竟是空,在生灭无常中,假立为「有」而已,于是心灵即有一释放,不陷溺自身,不追逐世物,遂得大自由。
8楼 楼主 ccpp 2022/8/14 10:00:20 空寂境,澈底之定
达修道第四重境界,一切灵界境烟散,如八大虚空,而见全法界之生灭。身心俱寂,如坐于大金莲,如坐于宇宙本体,我法皆空,本体亦空,是无法形容之安,是寂静,是澈底之定。
生命如枯木,见万法生灭,己则无生灭。时间空间均凝定,再无时空,现实处境已如幻如化。这是空寂境。
何谓空,龙树中观论颂曾言:「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时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诸法由因缘和合而成,因缘者,关系也,条件也,万物均在此依被待的关系中,互相依赖,并无自身常存的实体。以因缘关系为本观诸法,则没有孤立自存的事物,却是一相依相待的大缘起网,此网在随缘变化,没有定相。
在缘起依待中,一切事物皆空,故事物的概念,都只是假立而成的名言,并不真指任何固定不变的事物自性。
一刻悟此缘起网整体,即体法入空,证见诸法实相,入大寂定中。
9楼 楼主 ccpp 2022/8/14 10:00:53 证悟天人一体,宇宙生息
--修道第五重境界
自修道入定,到证悟万法缘生,皆无自性之空境后,已感身心透明,彻悟实相,真如是不生不灭,脱除生死流转,此为一种「智的直觉」,佛家称般若智,悟一切如如,无执无我无法,已是语言道断,心行路绝之境。
宇宙有其生物不测之心灵
那是寂定,观诸法如幻如化,以无住为本,故维摩诘经称之为「无住本立一切法」,在天台宗称为不可思议境。
人寻解脱,至此亦可有所自在。
但宇宙之妙,竟是仍可转化此境界,而有新领悟,空并非终极。
平日生活,行住坐卧,均可随时入定,而不须再静坐求道,就在生活日用之间,悟起缘起之空,而可及时脱释执着。
然而有一次到台湾,乘火车上阿里山,穿越雨雾烟云,见山势雄伟,若隐若现,后在山顶的古木巨松间行走,忽感一种天地无限之能力,浑然流转,生生不已,万物就由这伟大之创造力,而得生生不已,而这种力量,亦流贯在我全身,是我良知与美善心志之来源。
这不只是空,却是天地生物之心,是大易生生之动力,不禁甚为感动,难道这是中国古圣贤所讲的「天道」?难道宇宙仍有其生物不测之心灵。
空如之境,仍非终极
在阿里山古树林中踱步,忽觉天地生生之动力,而知在空如之境以后,仍有生生不息的境界,是宇宙亘古以来的创造力。
第二天凌晨,步上山峰,远观玉山,在云烟苍茫中,突金光耀现,旭日出于玉山之上,万丈红霞,震憾人心。
就在那一刹,我凝神静观旭日,一时日光如照人身心,我已不复存在,融人宇宙大化之中,而大化本是流行,是一不息止的伟大创造力,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生而又生,永无止境,而我内心亦是「纯亦不已」,瞬间与宇宙然为一体,无彼无我。
观眼前崇山峻岭,与我本为一,观花草树木,与我本为一,周围观日群众,亦与我本为一,天地和自我,均化人宇宙性命流行的大道中。
我步行回酒店区,只觉身心透明,是在宇宙整体之道中行,也像是带著宇宙在行。
这是什么经验?看来证悟空如,仍非终极,万物是在失灭变化,流转无常,但从另一角度看,一切虽终归空无,但一切又仍生长出来,是什么让之生长呢?缘起只是终极之表层,深层却是大易的生生不已,这是中国古圣贤所证悟,与印度人所悟者,有不同的境界,而我体悟此境时,年二十岁。
古圣人真实的体验
证悟天人一体,宇宙生息,是修道第五重境界,易传曾言:「天地之大德日生」,即宇宙最伟大的德性,就是其「生物不测」之创造力。
易传亦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将天地万物之起源,视为一「生命」的发展过程,一切均由一伟大的创造本体而来,即太极。
道家老子亦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云:「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亦提到宇宙之大道,生化万物,而道之本身,却是一种渊深之奥秘,以「无」、「无名」来形容,即是超语言的不可名状态。
所谓「生」,是大化流行,生发万物的一种生命力、创造力,以此为理论根基,可充份解释存有之来源,而为存有之根,此空的观念更具理论基础,去解释万有。
中国古圣人提出这些观念,不单为一圆满理论的寻索,且也是真实的体验。孟子自己描述其境界为「上下与天地同流」,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焉,存其心者,养其性也,养其性,所以事天焉,」人对「天」的体悟,是由心性进入,尽心知性,存心养性,都是通天之路;那是以自省为本的方法,揭示心性流行不息之创造力,本就来自天,来自宇宙,天与人本通为一,这是儒道的境界。
10楼 楼主 ccpp 2022/8/14 10:01:23 我这里是一本电子书,题目是《我的神秘经验》
搜索一下,应该好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