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怪病的病人(转载)  [转载]
ccpp      2021-3-11
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16-689162-1.shtml
原作:封面杀手
时间:2010-12-2712:17:18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刚主持完某个表彰会的某院长好不惬意。这个季节,这是少有的好天气。加上某院地处山区,空气清新宜人,某院长从烟雾缭绕会议室出来时,心情好到了极点。本年度,特别好的效益,让全院人平均奖金翻了番,那个时候,收入有限,当然奖金也有限,不过去年拿200,今年拿400地拿,上上下下自然是感恩戴德,院内自然人气聚积,个个时不时敬佩马屁一番。某院长最近心情好着呢!
  
  回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还没有坐稳,那白色电话就叮叮铃地响起来了,不免把某院长的好心情扫走了一半。
  
  皱着眉头,某院长拿起电话:“喂,您好,找哪位?”
  
  一个很动听的女声传来:“老X啊,还能找哪位,每次不都是找你吗?别给我打管腔了,说个正经事儿。”
  
  还有不正经的事儿?呵呵,不要乱说呵!象某院长这样的前途光明仕途开阔的厉害角色,是知道事情轻重的。人到中年,就算是开点荤玩笑也算是风趣表达的一种嘛。
  
  某院长眉头轻舒,好心情恢复了大半,笑道:“小X啊,啥事啊这么急?”
  
  附属医院女院长:“你看看我们是不是撞见鬼啊?!”
  
  附属医院女院长叭叭叭说开了:“今天送来了个XX镇的老乡,发高烧,那个吐啊,根本停不下来。刚来时还能坐着,现在完全不行了。我们X医生说,得的是啥病说不清,肯定不是传染病,非常奇怪一种病,象我们7X年发大水那次有人沾了那种保密金属的病症差不多。”
  
  某院长眉头一皱:“嗯,怎么回事?能确诊吗?” 
  
  附属医院女院长:“就是没法确诊嘛!我们担心,是不是又有什么东西被老乡碰到,要不就污水处理有问题了,废水排到旁边河里边去了,引起旁边老乡发病。觉得事情比较严重,这不就赶紧经你打个电话来了。别出啥事,要不你赶紧派人查查吧!”
  
  某院长和颜悦色的说:“好的,知道了。对了,昨天让司机给你带过去的那箱东西收到了?” 
  
  忘了交待。本院附属医院的女院长确实非同寻常,漂亮,端庄那是没得说,但是最厉害的是,这位国内某著名医科大学的高材生,却有一般男性都自感不如的聪颖,智商极高且非常能来事。当然,他们俩人基本差不多的时间分配到院里,慧眼识珠的某院长不会不了解她的强项。自然,某院长那时由副转正没有半年,某女院长也自然因为管理出色,工作得力,当上了附属医院正职。自然,各自都不会因为婚姻或桃色事情上做出自毁前程的事,但两人的私交情肯定是不比一般,自然是任何人都知道明白兼绝口不谈的。
  
    某院长声音也小了许多,基本上就是窃窃私语了:“......” 
  
    某院长放下电话,略略一顿,马上抓起电话:“X所长啊,刚才医院打来电话说收了一个老乡,病症很象是接触过XX材料那种,你们查一下库,看看是不是有啥问题。有结果马上给我回话。~嗯~好~怎么要那么长时间?~好,我等着呵~”
  
    按理这种事情基本是不用一把手理睬的事情,但是这个事情后面可能隐藏着的危机和严重性,某院长的敏锐让他第一感就知道应该做点什么,要怎么做。


  某所的XX材料,是一种特有的材料,价格极贵(不是价值连城也是堪比黄金),而且由于应用领域涉及高度的国防机密,因此,从来都是院里的摇钱树,当然其保管级别也是最高的。放在最隐秘的XX号库房,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就已经是视频监控了,有专门库管,轮流值守,当然值守人员的劳保也是最高的,理由很简单,有剧毒,散布在空气里的微量XX材料都可以毒死几头牛,对人体非常有害。不过,社会招工进来的人,哪里管那些啊,基本上没一个能抵挡住那么高劳保的诱惑,所以基本上都是些本地招工的年青人在守。为了加强警戒,还要求驻军专门派岗,24小时从不离人。几是入库出库都是好几道签字,再加所院领导亲自签字。运送也是必须有军警押运.总之管理措施是非常严格的。
  
    7X年该院发洪水,淹了原来的老库房,当时确实发生过外露的加工碎屑导致一位抢险工人患重病差别丢命的事,自新库建好移入以后,保管都是最好的,从来都不在院内检查和上级检查中,出现严重问题。库主管年年得先进也是证明。这么多年,就没有发生过任何人身伤害事故了。当然,如果出现等级事故,必定是要上报的,因为这种材料的特殊性-"绝密"级材料。
  
  还是小心为妙,想毕,某院长抄起秘书专用电话:“小X,你帮我找X院长过来,我有个急事跟他商量。”某副院长不到五分钟就来了,两人几句话,决定立即去医院看看情况。再吩咐秘书:“你通知一下X院长,我和X某院长马上去医院。” 
  
    院部和医院并不太远,两人很快赶到了医院。
  
  由女院长和几位资深医生带领下,两位院领导很快看完了病人,听他们做了些详细的说明。走前下令道:“X院长,你们一定重视这个事情,这样吧,能不能24小时都有医生在场?”得到肯定回答后:“如果没有大的变化,你们每天早晚定时给我打个电话来,如果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你立即给我电话,给X院长(X副院长)也行,反正我们两人一定要有人知道这边的情况。”
  
    某院长对一个老乡病号的空前重视,只有某院长本人和女院长清楚。其他基本是云里雾里,非常不解

  咐完,离去,两位院长日理万机,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忙。
  
    不到中午,某院长就听到了某所长报告,XX材料全部妥善保管在XX号库房,经过所里派人一同清查,数目和重量完全符合库房记录,所有容器的的封条完好,帐和实物完全相符,没有丢失的可能。
  
  某院长想想,还是再细一点,于是要求X副院长亲率保卫部门人员,对在用的XX材料进行现场核查,特别要注意是否有可能产生排放泄出的可能。由于在用的XX材料只有几处,基本上一个小时之内全部结果都反馈回来了:所有的在于XX材料保管妥当,没有短少。所有排放装置也全数检查,完好。三个月内的理化抽检记录也看了,没有任何一次检出XX材料。这个时候,某院长是非常清醒的,由于发病有很大可能由XX材料引起,那么XX材料的管理就有极大的漏洞。如果事情搞大,那么院里最终很难向上级和军方交待,因此,最快速度查出并堵住这个漏洞才是当务之急。
  
  当然,不能死人是首先要保证的,但谁也没办法保证那个病人不出问题。
  
  因此,布置完后,还特意要求某副院长,督促保卫部门,遍查XX材料有可能的管理和安全的漏洞,直到有结论。
  
  然而,就在当晚半夜,医院那头的情况病人的情况却急转直下,晚上医院报告,病人病情恶化,人已经出现半昏迷,病人意识不清,同时高烧,脱水,心率血压各项也体征急剧恶化,同时无法控制地呕吐。其症状与7X年发大水时接触了XX金属材料那个病人基本相符。
  
  某院长觉得事态开始严重起来。于是电话与医院商量,是否可以马上送解放军某医院或省城医院,结论是,如果不及时抢救,可能在路上病人就没命了。再说,如果真是XX材料引起的话,这种病例在全国只发生过两次,都是院属医院诊治而且成功救治的,其他任何医院均没有这方面的临床经验。也就是说,如果是其他病,病人还有可能得救,如果下幸是XX材料引起的病症,那外送也就直接断送了病人的命。但是医院现在拿不准,所以只能作一些常规抢救,所以还在排除相似病因,大量做其他化验和检查。
  
  一方面,未能查出XX材料外泄的可能,另一方面,医院却有一个高度疑似的病人生命垂危。这让人很伤脑筋!
  
  某院长的果断和干练是出名的,这个时候,院里的头头脑脑也全指着他来拍板。事不宜迟,某院长连夜找来医院院长和其他头儿,商量后拍板决定,现在时间紧迫,救人要紧,等不及化验和检查,先按XX材料引起的病症治疗。“死马当活马医”的决策就这样拍板了,当然这个决策也是集体决策的。决策的形式有时候比决策本身更重要!
  
    会开完已经是凌晨2点钟。
  
    “死马当活马医”看似下策,却是非常英明的一着。如果是XX材料致病,“死马当活马医”可能不死人,事情就不会闹得不可收拾。这里边,还因为医院对XX材料病有成功治疗的先例,成功救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如果不是,即使最终病人死亡,也没有特别大的关系。这个世界哪天不生病死人?
  
    如果生XX材料不相干的任何病,通过各种检查方式,病理、解剖、生化各种检查手段都上,肯定能查出正真的病因。只要跟XX材料没有关系,那么什么事都不大。说难听一点,病人是死了是活着并不重要,只需要保证不是因XX材料病而送命就行。换句话说简单说,不管病人得的什么病,统统按XX材料病来治是风险最小的,即使病人得了感冒,肠胃炎都可以按XX材料病来治(其他原因死亡的话,跟我们院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的几天,院长出差了。而这边情况却每天都定时汇报给他。第三天,病情没有继续恶化,开始稳定下来。第七天,病情开始有了转机。至此,医院方面有99%把握,病人所患病症是XX材料所致。
  
  哎!离奇的病人,完好的XX材料存放状况,真象医院院长说的“撞见鬼”。某院长心里一直放不下的就是这件事情!
评论




2楼  楼主    ccpp      2021-3-11 22:25:26
两周后,奇迹出现了,病人居然病情大为好转,人已经清醒了。当然这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在朝好的方向转化。
  
    各个头都比较高兴。唯独某院长却高兴不起来。
  
  原因很简单,既然病人因XX材料致病,那么XX材料的管理上肯定存在漏洞。这个漏洞有多大,什么时间发生的,却是一个定时炸弹,让某院长时时感到受威胁。如果是在自己任内发生的,那就给了对手攻击自己口实。所以一日不查清泄露途径,一日心里不安。急需要查,但是肯定不能搞得满城风雨。即使最终发现存在管理漏洞,让保密安全部门介入的时间却也很有学问,自己摆脱不了干系,但也不能介太深,既要掌控全局,又要能够在需要时抽身,“进可攻退可守”。这样,你就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个事情让某副院去主抓的原因了吧!
  
    差不多又过了两周,奇迹再现,病人居然能吃能喝可以下地了!然而,清查XX材料管理安全等漏洞的工作却没有什么实质进展,小问题到是查出来几个,可都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沾不上半点边。
  
    通过电话,地方上镇长来访,向医院表示感谢的消息某院长也知道了,很随便的句话,“那个人是捡破烂的,家里穷着呢,根本没钱付,看是不是治疗费是院里跟镇上要还是直接报销了?” 却引起某院长高度警觉。
  
   “你直接跟镇长提吧,估计镇上不会出钱,如果不行就自己消化吧?”
  
  7。XX材料流失
  
    某院长听完“捡破烂的”,顿觉事态严重。因为以前也发生过多次,院里的有用金属被捡破烂的当废铁卖,非常值钱的仪器就把它砸了,弄出里边少许的铜,铁部分,按斤论两地卖几块几十块不等的钱,使院里受到不少损失。同时,这些“捡破烂的”,无孔不入,那些平时所内员工都不会去的地方,他们钻得可熟了,基本能去的地方都会去,甚至一些忘记关窗的房间也难免被他们光顾。但即使如此,管理措施理论上是可以避免外人没有任何可能接触到XX材料的。
  
    反过来说,要么XX材料曾经流失,要么在院内对XX材料的管理还有死角。看样子,需要保卫部门介入,查一查这个农民都接触过哪些地方,也许能够找出原因。人活着就是最好的线索。事不宜迟,立即召来某副院长和保卫部门的头,把这个想法如此那般地给他们一讲,怎么怎么弄一商量,两位各自散去依计行事去了。某院长自已去与镇上通气,寻求理解和配合。
  
  
  
    一开始那个农民根本不配合,只说没有做过任何不正当的事。当某副院和保卫部长讲了一下事情的严重性和严肃性后,他才开始慢慢配合并回忆。下午,院长接报,该农民去过的两个地方有疑点,然而查看了那两处地方,都没有任何出现XX材料的可能。某院长要求继续查问和搜寻。
  
    次日,一个消息传来,该农民反映,曾经从某野外废弃建筑里捡到几个大块金属,去卖的时候,因为不能辨别出是铜是铁,收购站给了最低的价钱。通过查证使用过这个废弃建筑的单位,很快找到了某研究所,而该研究所肯定是涉及XX材料的。因此,追查的重点一下子转到某所。
  
    查了数日,没有任何进展。因为XX材料都是严格管理,有严格的交接制度,24小时内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根本不可能被遗弃到那个废弃建筑内。但有一个线索,用来做XX材料容器的大块容器,却没有按要求,严格管理,这种材料是最符合“似铅非铅”描述的。要交待一下的是,由于容器长期接触XX材料,也会有少许的XX材料遗留,早期实验的容器是没有严格去遵守销毁和保管要求的,也许漏洞就在这里。
  
  
    研制早期的记录不全,所以有些容器已经很难说清他的去向了。最早搞这个项目的人,基本上全部退休。一番努力,找到一位退休前辈,据他回忆,除了早期有几块试验用的容器,后来的应该都是入库管理了。那几个没有纳入管理,是因为并没有正真使用过,而只是试装之类的。所以不应该算有沾染,去向呢,有可能在某次搬家时,一些没用的废物全部都堆到了那个废弃的野外建筑里,这些容器可能都随那批物品给搬过去了。但这位前辈否认了可能由这几个容器致病的可能,因为这些容器废弃不用时全部都进行了二次包封处理,这种二次包封能够放在露天几十年而保证不会有任何泄露。
  
    然而,事后查证,废品收购站在拿到那几块金属块时,确实提出那些块块是空的,该农民确实非常费力地试图砸开那些金属块,以证明“里外都是铁”,单独跑到旁边,费了吃奶的劲也没能砸开。由于砸开的力量很大,这种冲击有可能瞬间破坏二次包封或使包封最薄弱的地方短时间开裂,因此这个过程中有可能造成XX材料遗留物外泄,这瞬间如果飞溅物落到该人暴露在外的皮肤并粘附一段时间的话,这种微量的直接接触就有可能使该农民患上重病。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
  
    至此,基本确认了XX材料外泄可能途径。但是在确认数量时,却发现对不上。据某老前辈回忆,当时可能做了5、6块还是7、8块。
  
    遂派人查找归档资料。最后,通过查找存档的一些记录,终于确认,试样总共有6块,全部都试装过。当务之急,是要赶追回泄出的那些容器。
  
  
    废品收购的确是一个管理比较乱的行业,有些废品收购站由于管理不严很容易变成小偷销脏之处。
  
    幸好时间还不太久远,追回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最后查实,那几块金属块碾转几手最终到了某乡镇炼钢厂,由于也搞不清“是铁是铜还是铅”,因此被捡出扔到了杂物堆放处。而整个收购、运输、和分捡的过程有可能接触的人都基本查实没有人患上与该农民相似的病。
  
    因此,结论是比较乐观的,没人患病表示XX材料没有广泛扩散。但保卫人员带着一些防护装备去到那个乡镇炼钢厂追回这些金属块时,去现场的头报告回来的数量却让某院长大吃一惊!
  
    现场只有5块,而不是6块!有一块仍然不知下落!
  
  
    如果能够顺利追回所有的XX材料包装容器,那事情的处理基本上算是完成了。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俺写得手也酸了正想歇一歇,偏偏那边少了一块!让我仍然没法停下来。
  
    经过再次查问,该农民却说不清到底有几块,一会儿说是5块,一会说是6块,甚至还说可能有7块,反正他是论斤两卖的,因此说不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让某院长现在犯愁的是,现在这种情况是否要上报。根据规定,肯定是应该上报,但东西丢没丢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上报肯定是添乱。而且,上报的结果,对该院的形象肯定是有影响的,但也其实也没啥。关键是由于XX材料的敏感性,安全部门介入的可能性是100%,这样,事情就闹得有点大。但是,一旦在遗失XX材料的问题上出现更大的问题,那这个影响~想到这里,某院长立刻定了决心,迅速上报。电话找来几个人书记副院长什么的,保卫部长,十来分钟就决定下来,一致同意上报。
  
    果不其然,上报没有几天,相关部门的人就来到基地。
  
    安全部门来人级别不低,径真告诉某院长已经立案,希望院里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积极配合协同,迅速侦破此案云云。据此成立了一个由安全部门的头,院保卫部,院长参加的一个小组,在安全部门的领导下,展开侦破工作。
  
  
    经过几次分析和问询,基本排除了那个捡废品农民的嫌疑,结论是整个过程,他讲的情况基


3楼  楼主    ccpp      2021-3-11 22:25:44
话说,某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一位离奇病人牵出XX材料丢失案件,除了成功挖出小偷,经过数月侦察摸排,最后毫无线索,这个案件在后来的一年里毫无进展。
  
    由于XX材料用于某重大国防装备,决定该装备的关键性能,因而材料本身也被列为“绝密”。因此这个案件一直被列为重大案件而被要求尽快破案。长时间的停滞,使这个案件成为“第一悬案”。不能破案,就有可能泄密。而一旦泄密,已经投入巨资的整个大项目就生死未卜。而不管是改型还是取消,亦或是保留,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泄密的结论。
  
    “第一悬案”使得安全部门上下压力非常大!
  
    客观来讲,要破案就要有线索。最好的线索是人,其次是物,当然现代社会,还有信息。而当年那些含有XX材料的金属块被当作无用废物丢弃到那个没人看管的建筑后,年代久远,也没啥人去那里,当然也就无从下手。
  
    专案组长换了两茬,仍无起色,有用的线索干脆就是零。
  
  
  破不了这个XX材料丢失案,则需要动用自已的情报资源去证实该材料是否泄密,那么它的代价是相当高昂的。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动用潜入敌对机构的我方情报来源(间谍),从反面证实,敌对机构并没有掌握XX材料的相关特性,没有获知某重大装备核心性能参数。
  
    因为要安插一个情报来源,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这种宝贵资源是轻易不能动用的。那么,只能靠旁证来侧面佐证,而旁证往往是最不可靠的,并且经常会被敌人的假情报干扰和欺骗。
  
    当然,因XX材料丢失案件有没有动用我方情报资源,我不知道也不敢乱说呵。
  
    上级已经不止一次要求尽快破案,而专案组困难重重,部门领导的压力非常大。这种压力他们承受了太长的时间,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细插柳柳成荫”!
  
    一年后的某一天,从香港传回一条消息,在一起走私废铁案件中,发现了包装得非常好的“异常结实”金属制品!(估计应是安全部门在海关系统的内线通报)。
  
    本来,不起眼的金属制品,它就是混在一堆废钢铁中,也不会有人注意,但是偏偏这个金属筒体却“异常结实”而且成色较新,在一大堆乱七八糟货物中非常显眼。这批走私货物不多,所以就比较容易被发现。发现这个异常却是因为该批废钢材数量报关和运输差异,被人举报关单上是废钢材,一查货单不符,涉嫌走私!
  
    引起安全部门注意的是那个“异常结实”的描述,由于看到这个简报的人直接参加了某院专案,对丢失的XX材料容器的毒性有所了解,而异常结实可能就意味着内装物品的特殊。出于对“似铁非铁,似铅非铅”的描述记忆深刻,因此看到“异常结实”四个字时,立刻就有了联想。


  很快,报请领导批准,安排人员直接去香港检测此物,检测技术手段由某院负责。人员来往已经通过外事途径办妥。由于香港尚未回归,整个行动要求秘密进行,不得泄露。
  
    一行人,包括安全部门人员和某院材料专家,检测专家,携带必要的便携式仪器,抵达香港,在有关驻港人员的引领下,到达某隐秘库房开始检测,对外称维修机器。
  
    然而,当对那个包装完好的金属体进行检测时,问题出现了!
  
  
  检则仪器显示根本就是零,根本没有任何检出!
  
    在场的材料专家和检测专家一愁莫展,调试机器,重新检测,结果亦然。紧急联系国内,重新再弄一次,也没有什么不同。
  
    在现场,小组专家们紧急讨论。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第一、便携式仪器的检测灵敏度不够,固定式检测仪器比便携式仪器高数很多倍,通常只要是曾经暴露在XX材料或直接接触过XX材料的金属,即使经过数月,固定仪器仍然会有微量的检测显示。对人体有害的最低限度的百分之一浓度它都能检测出来。但固定式仪器,体积太大太重,无法随人一起过来,因此当时决定使用便携式仪器;
  
    第二、金属体如果有XX材料的那个容器的话,也会成为二次包封物,使本来已经比较微量的XX材料更无可能泄出,达不到仪器最低灵敏度极限;
  
    第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金属体整体内部根本就不存在XX材料或残留物;
  
    第四、再有一种情况是仪器损坏或性能下降,经过长途颠簸运输,虽小心翼翼加以保护,仍经受不住折腾。
  
    具体准确的科学术语应该怎么说,我也说不清,毕竟我是外行,但大概就是这四层意思吧。
  
    一番折腾,在基本排除了仪器损坏的可能性之后,就剩下前三种可能。
  
    在没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要求运回国内检测理由不充分也太唐突。因此,现在只有两个办法,一看能不能尽快空运一台固定式检测仪器来香港;二看现场想办法,进行钻孔探测,但这有一定的风险。
  
    因为现场不可能有很好的隔离操作空间和防护措施,如果存在XX材料的话,同时探孔深度又破坏了包封导致较多的XX材料泄出的话,极有可能对操作人员甚至对整个作业场地附近人员造成严重损害。
  
    小组负责人还是决定双管齐下的办法,上边也同意了。一边争取空运固定设备来港,一边进行探孔检测。但要求谨慎操作,不能冒任何风险。而且所有行动必须要秘密进行,不得泄露!
  小组一边等固定设备到达,一边开始尝试用微量钻孔的办法进行检测。一次只能钻0.5mm,两层金属包封的总厚度加起来估计也有几十毫米厚,因此速度检测进度就非常慢。照这个速度,一个月都有可能拿不出结果。
  
    进行了三天之后,为加快进度,决定增加每次探孔的深度,数日仍然没有结果。
  
    一周后,固定仪器到达,简单调试,上电通水,搭建简易防护棚和工作台,样品上机测试。大家焦急等待结果。然而结果让大家都很失望:没有任何测出!这还是在增加了探测孔的情况下进行检测的。
  
    众人亦万分失望。最后,材料专家提出来一个建议,就是冒险打一个更深的孔,既有一定余量又要有一定深度,同时还要保证泄出物不能达到对人体损害的最低限。这是最后一个办法了,否则只能弄回国内去检测。
  
    此事甚大,自然少不得请示批准。很快上级同意,开始实施。
  
    (怎么老是要上级批准?呵呵,说点废话。反正我是知道很多重要的事情不能自己作主,一定要有分清哪些事可以自己作主,哪些不可以。能分清这个,基本上就能在单位混了,外企也差不离,而且不会混得太差。)
  
    几个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完成了探孔,检测结果很快出来了,固定仪器检测结果数据有所显示,技术人员经过一番研究讨论,结论是50%的可能是存在XX材料,50%可能没有。
  
    由于没有隔离措施,就无剖开容器,也就无法进行精确检测,行动组希望将此物运回国内检测,以最后确定。同时,如果它真是丢失的那个第6个容器的话,也必须追回。
  
    香港环境复杂,各国情报特工都以此为窗口,进行各种情报活动。上级也担心在香港的行动本身泄密。经报请上级决策,最后决定通过其他渠道运回。行动组撤回。技术人员仔细地用相同材料将探孔堵住,熔焊好,恢复原状。
  
    至此,大半个月已经过去了!


4楼  楼主    ccpp      2021-3-11 22:26:04
怎么查?货物的流通途径好查,但是怎么与某研究所使用的那座废弃建筑联系起来?这个东西不会自己长脚走过去吧?不能查清该物是如何进到这个运输链的,就无法找到何人所为。尤其是那个小块块,更是无从查起。
  
    以目前的线索,只能一个个环节地查,那就是笨活、苦活、累活。
  
    有什么好办法查吗?没有。
  
    因此,海运公司、火车运输、汽车运输公司、进出口公司一线查过来,最终线索落到了出口单位。相关经办人员、装卸工人、货运司机、库房管理人员,反正凡是有联系的统统查,统统问,企图找到一个突破口。
  
    但是很不幸!没有找到突破口。
  
    但是,钢筒制作精良,预示着包装制作者有相当的设备和空间来实施,同时有相关的知识和时间来支撑,这也可能是案件的突破口。
  
    于是,针对该院所有可能制作的地方,附近农机站,机修站,统统排查!
  
    但是也很不幸!未获任何线索。


  话说,XX材料丢失案,虽然材料追回,但是线索中断,再陷僵局。
  
    然而,万事都有因果!也就是常说的老天有眼。
  
    XX材料丢失案件的转机出现在第三个月。事情是这样的,还是在某院,一桩并不起眼的离婚调解案,牵出了某位科研人员。
  
    该院一家属的离婚调解案件中,该院妇联人员,通过多次调解,仍然不能缓和这对夫妇的紧张关系,相反,某女最后坚决要求离婚,而某男却坚决不离,而且从当时情况来看,男方有点可怜巴巴的,有和好意愿。而某女坚决要求离婚,并揭露院内某人“鬼鬼祟祟,尽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引起了保卫部门人员警觉,而且这人事情很快到了专案组。
  
    有个玩笑不知你听过没有,说某保密单位的某人常提醒同事注意遵守保密制度,时间长了被人取了个外号是“国安驻XX单位总代表”!
  
    这当然只是个玩笑了。但是,涉密程度非常高的研究院所,你很难说有没有“常驻总代表”的角色。身份不一定是保密办或保卫人员工作人员,他可能就是一位不起眼的技术人员,或许还是位某领域的知名专家。
  
    扯远了,就一说呵,真的假的不保证,信不信由你!但反正,这件不起眼的离婚案,被专案组注意到,而且就此获得突破。
  
    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来得全不费功夫”!
  
  
  的胃口(强烈建议对你老婆要好点喔!)。
  
    说是某女不止一次看到某人在家里书房,半夜里悄悄地修整打磨一个什么大铁筒,也不知在干些啥坏事。(估计是在单位不便摆弄这个玩艺只能悄悄在家里干,但那些焊接啊,材料什么的肯定只能在别处做了。国营单位里,整个金属凉衣架,搞个钢制的蜂窝煤内筒的事,这些私活一般也不太起眼,当然加工个一般的钢罐之类的事情也可能没啥起眼的,这也是有可能的)。
  
    本来这夫妻关系紧张,而且分居多时,彼此并不太在意对方,而整这些东西传出的不太大的声响却让某女睡不着觉,某女大吵,某人却意外非常退让,不似从前直接就你来我往。
  
    这更增加了某女的疑心。当然,分居久了离婚是必然,而离婚还是需要充分理由,她不是象一般夫妻离婚“感情不合”这个万金油理由,而是直接说某人就不是好人,还举出了那些事情。
  
  
  办案人员找到机会,潜入某人家作了一番搜查,除了发现一些不起眼的工具什么的,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回来汇报,不知哪位说是不是藏到“柴草棚”里了到提醒了大家,再秘密勘察一下,最后证明某女所述事实,确实找到了另一个较大号的钢制罐。
  
    技术人员取回那个大金属壳,进行了一番检测。本来大家不报希望,但结果却令人惊讶!居然检出它可能有XX材料的那种绝密物质,虽然检出极微量快到仪器的极限,但这也是非常异常的。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它肯定是曾经与XX材料有直接接触!
  
    现在,基本上可以断定了,某人既然不从事涉及XX材料的工作,那肯定涉及这起XX材料丢失案!
  
  
  办案人员找到机会,潜入某人家作了一番搜查,除了发现一些不起眼的工具什么的,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回来汇报,不知哪位说是不是藏到“柴草棚”里了到提醒了大家,再秘密勘察一下,最后证明某女所述事实,确实找到了另一个较大号的钢制罐。
  
    技术人员取回那个大金属壳,进行了一番检测。本来大家不报希望,但结果却令人惊讶!居然检出它可能有XX材料的那种绝密物质,虽然检出极微量快到仪器的极限,但这也是非常异常的。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它肯定是曾经与XX材料有直接接触!
  
    现在,基本上可以断定了,某人既然不从事涉及XX材料的工作,那肯定涉及这起XX材料丢失案!
  
  通常的说法瓜熟悉才能蒂落。这只瓜还没有熟的时候,就要决定是否采摘了,确实是要权衡权衡,掂量掂量。
  
    现在就是一个需要决断的时候了,这么多人明察暗访,还有那么多动作,很难保证不被该人察觉。一旦他有所查觉,这次出国,就是出逃的最好机会。那前面的所有努力又白费了!
  
    事不宜迟,为了尽快破案,应该马上突审该人。但是有人提出,如果他还有同伙的话,这样抓捕岂不是打草惊蛇?这到是最让人担心的事情。
  
  
  权衡再三,案情拖不起了,需要有所突破,而目前的突破口就在该人。一番研究考虑后,找不出两全齐美的好办法。如果只是秘密监视,是有可能找到同伙或上线,但是现在不能肯定是否有同伙,上线就在国内。
  
    而以该人作为突破口,查实那些情况,如果盗窃第6个XX材料金属块真是他所为,仍然是目前寻求突破的最佳方案,同也有可能挖出同伙(如果存在的话)。再说案情重大,压力太大,目前也太需要有所突破了!
  
    第二天,决定下来,实施秘密抓捕。公开的理由是把某人借调到兄弟单位工作一段时间!
  
    (哪天如果你被领导说要借调你,你千万别害怕呵!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嘛。也不要去随便怀疑那些被借调的同志呵,毕竟这种事情那是少之又少,影响团结可不好)。
  
  经过一段审讯,政策攻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物证面前(当然免不了采用诈术呵,这也是审讯技巧的一种),某人终于开始坦白。
  
    某谍出身农村从小家境贫寒,一直向往西方的纸醉金的生活方式,在出国交流时被敌方某机构策反不赘述。他也坦白确实按指令,送出过两次不太重要的情报,获得过此不大不小的奖金。但某次任务却让他压力重重,任务是搞到XX材料样品!
  
    经过详细考察,剌探,面对严格的XX材料管理措施,觉得根本无从下手,觉得还是从外围入手,寻找机会。
  
    后来,他了解到了某退休高工(第一部分中提到的老前辈)原先就是搞这个XX材料项目的,因而慢慢接触,投其所好。因某退休高工喜欢钓鱼,自然某谍也就开始学习钓鱼,当然他最想要钓的鱼是某退休高工这条大鱼。正是这些努力,也让某谍的目的一步一步达到,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嘛!
  
    某次与某退休高工一起钓鱼时,获得一个重要的线索。
  
    某谍与某退休高工周末一起钓鱼,他提议到某大水塘,某退休高工却讲,那个旁边有个啥旧建筑,堆的啥废旧物资都有,谁知道里边有没有那啥XX材料残留,钓来的鱼都不敢吃!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某谍又在与某退休高工聊天中,了解到那XX材料如何如何剧毒,某建筑方圆10米根本没有老鼠、蚊子、苍蝇之类,沾过XX材料的废弃金属容器处理如何如何麻烦等等等等。
  
    某谍窃喜,废弃的建筑,无人看管的物品,那可是最好的目标。风险最小,而且不惊动任何人,不露出任何痕迹。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被发现,这些样品的价值才最高。


5楼  楼主    ccpp      2021-3-11 22:26:22
“不为敌方察觉”的情报才具有有价值,这是情报界的最高原则。
  
    因为一旦敌方确知某项机密已经泄密,就会有防范手段或者另辟他途,从而使之前的获得的情报毫无价值。就象二战时,美国海军其实已经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但在情报部门主导下,经常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战事中,不使用这些情报,或进行一些战略欺骗,让日本人以为密码仍然有效。
  
    根据某退休高工的零星描述,他确实在某废弃的建筑里找到并弄走了那个XX材料的金属块。由于体积和重量太大,最早他确实将该物品偷运到一个比较远的农机厂,找个借口切割了一小块。后与某退休高工言谈中,知道这个小块基本就是二次包封的金属,含有XX材料的几率几乎为零。此时,他非常失望!
  
    于是该谍只能冒着风险将该物品整个偷运出境,当然偷运就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成功。制作钢制容器,伪装成其他类似物品是必要的,而这个制作过程,导致他最终败露。
  
    该谍基本上所有的行动都成功了,不成功是偷动出现意外,再就是后院起火,其实他的失败着归根结底就是自以为这一切都是“神不知鬼不觉”!
  然而,根据分析,该谍对接受指令和联络方式,交待有很多疑点。同时,对如何转运的详情也是支支吾吾。就此判断,在他背后有人暗地协助的可能性存在。因而也就有可能还有大鱼没有捉住!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专案组人员又是兴奋又是紧张。因为如果这个想法是对的,案情突破就在眼前,同时还有意外收获!
  
    进一步审讯,该谍对他获取指令的渠道却拒不坦白,也拒绝坦白转运的详情,而这个联络渠道,就是挖出他的同伙的重要线索。
  
    为什么该谍在这两点上如此反常,有何隐情?难道身陷囹圄的某谍还受着某种无形的力量所操纵?
  
  于是专案组长请示领导后,决定加紧审问。而进一步的审问工作也开始有了一些希望,某谍也开始讲话,开始供认一些枝末细节的情况,但是经分析,最核心的时间、规则等都没有讲出来。
  
    但大家对这些情况也充满期待,如果继续审问,再找到一些突破口,最终该谍有可能全部招供。这样就为挖出藏在他背后的大鱼找到了突破口,这是最有价值的线索!
  
    然而,就在审讯工作取得进展,临近重大突破时~该谍自杀了!
  
  
   自杀了?!
  
    这么重大的案情,这么重要的活口,在24小时严加看管的监房,没有任何利器,没有地方上吊,怎么可能自杀?怎么可能?!说实话,我听到时也不信
  

  他自杀的方式据分析是,将自已的双脚绑在一边床架,用鱼线将自己的颈部多次缠绕在另一床架,缠完后,脸朝床边,双手反手抓住床架,然后双手一推,人脸朝外悬在床边。不用1分钟,开始窒息。当第一次窒息时,人会肌肉紧张,一旦肌肉紧张,就没有力量再反手去抓,而且双手的向后弯曲角度,一般人的肩关节柔韧程度并不能做到向后90度伸出(除非游泳运动员),所有重量将全部加到鱼线和他的气管上,如果强行挣扎的话,最后就会越缠越紧,不需要15分钟就窒息而亡。
  
    而某谍死后双手死死抓住床沿,身体扭曲,舌头长伸,流涎如水,双眼突出,狰狞骇人的面部表情,这让有经验的刑侦人员一看就知道是死于窒息。
  
  另外,钓鱼线的强度我不怀疑,钓过鱼的人都知道,单根可以拉起几十甚至上百斤的活蹦乱跳且拼命挣扎的大鱼,一小卷折成很多股的话足以吊起一头牛也未可知。
  
    在该案就要取得重大突破时,该谍自杀,更让人觉得事情不简单,案情更趋复杂。
  某谍自杀后,使案件留下疑点太多了,而唯一的线索现在全断了。不,还有一条线索,那些钓鱼线,某谍致死的直接原因和工具!
  
    案件的疑点确实太多了:
  
    1.自杀方式非常罕见,无人帮助能成功吗?怎么确定是自杀?
    2.不早不晚,偏偏在案情就要取得重大进展时自杀?是偶然事件吗?
    3.严格搜身,穿的囚衣,理论上说没可能带入一根针。致命的钓鱼线怎么进去的?
    4.该谍在本案中,目前案情还未对国家造成重大危害,有可能罪不至死。
      然而,该谍为何还是要自绝?是否还有重大案情未交待,自知一旦交待也难逃一死?
    5.某谍有没有同伙?同伙和上线是在境内还是在境外?其联系方式是什么?如何联系,如何证实?
    6.某谍一死,线索必断,从而达到保护同伙的目的。这种可能性存在吗?有多大?
    7.某谍被我控制的风声是否走漏?
  
    可惜啊,就在通向胜利的最后一小步,前进的步伐戛然而止!案情表明,不能排除某谍存在国内同伙的可能。挖出一个可能的间谍网的线索就这样又断了。
  
    讲个废话,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它该发生时才会发生,时候未到嘛
  
  该间谍的嘴巴是挖出他的上线和可能存在的国内同伙的最可能的线索,该谍一死案情的突破口就彻底消失了,因此该案再次成为悬案也就不可避免了!
  
    “偷废铜废铁偷到绝密材料”的故事就到这里吧。
  
    毕竟XX材料有关的金属块全数追回,是个不小的胜利。虽然不能完全结案,但故事是可以结束了。再说故事又臭又长,也该结束了。
  
    不过,那些留下来的疑问,最终也浮出水面,真相大白,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如果有人愿意听,以后有时间、有机会就当另一个故事吧。